最蠢的股市正在上演一场集体自信的狂欢?
原创 · 币海独步者  |  2025年10月21日 9小时之前
 
币海独步者
站内编辑

这或许是美国有史以来最“蠢”的股市。所谓“交易智慧”的神话,一次又一次被现实击碎。最近几年强势的美元推动了一批又一批追逐金钱的“机构和股民”在盲目的狂奔。

一份来自私人基金管理机构 St. James Investment Co. 的研究报告,正提出一个令人不安但难以反驳的结论:当前的美股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疯狂,也最愚蠢的股市。

过去,人们总以为“被动投资”只是市场上的一小撮人——买指数,买基金,买ETF,不研究公司、不看财报,只是跟着市场走。可如今,这群“不看估值就买入”的投资者,竟已成了市场的主角。

美国投资研究机构 Morningstar(晨星)的研究报告就指出,2024年2月,被动投资的资产总量就首次超过了主动投资。

换句话说,如今市场上大多数资金都在机械地买入股票,根本没人再认真思考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与2007年金融危机时,主动投资者的力量还足以主导市场,如今他们却成了少数派。

但令人担忧的是,这一趋势还被严重低估。

许多机构表面上是“主动管理”,实际上却在“悄悄抄指数”。被动投资主导了整个市场的资本配置,许多学者认为,实际比例甚至远高于统计值,因为大量谈估值、谈风险、论管控的机构投资者私底下也在大规模的复制指数。整个市场越来越像一列无人驾驶的列车——危险且可能随时失控。

更糟的是,这个盲信的市场连基本的“理性测试”都通不过。

标普500指数目前的市盈率高达26倍,远超历史平均水平;而根据诺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的 CAPE 指标(周期调整市盈率)计算,市场的估值已经超过了40倍,接近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峰值44倍,远高于1929年大萧条前的水平。

著名投资人霍华德·马克斯(Howard Marks)在最近的投资信中提醒,过去40年,每当标普500达到类似估值水平,接下来十年的回报几乎都惨不忍睹。而从宏观角度看,美国股市的总市值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16%,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说,这是判断市场是否昂贵的“终极指标”。

不过,也有人说,这一切都是因为“AI 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能改变了一切——也包括估值、逻辑、经验与规律。问题是,这场革命真能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市值吗?

英伟达当前市值达到4.7万亿美元,甚至超过了整个罗素2000指数所有小盘股的总值(约3.5万亿美元)。而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AI 产业界95%的投资尚未获得显著回报。虽

然研究者指出 AI 的生产率效应正在显现,但由量到质的跨变仍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当企业可以通过减少一半的员工来完成同等工作的时候——裁员潮或将来临,而谁又会来消费这些产品?

互联网在1999年被认为会改变世界,它确实做到了,但投资者却等了15年才回本。2000年初买入纳斯达克100指数(QQQ)的投资者,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亏损近四分之三。

直到2014年,他们才终于收回本金,扣除通胀后要等到2016年底才真正“翻正”。所以,追逐那些在高位运行且不断新高的指数和股票的机构和个人是没有意识到风险还是看到风险却故意视而不见?

麦肯锡和摩根士丹利曾推算过,当前在 AI 芯片与硬件上的投资,要在2028年前产生超过5000亿美元的净现金流,才能覆盖资本成本。而数据中心运营商如果要维持20%的自由现金流率来保证运营稳定,那他们的年营收就需要达到2.5万亿美元。

同时,若 AI 技术迭代、更新并推出更好的算力与服务的时候,如果要保持同样的利润率,则终端用户——也就是全球的企业与消费者——必须在 AI 服务上支付约3.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的10%。

然后再对比以下的参考数据:Netflix(奈飞)在2024年营收390亿美元,微软 Office 365 营收950亿美元。、OpenAI 2025年营收预计有130亿美元,按此计算,AI 真的能在四年内创造出3万亿美元的市场吗?

现在的美股更像是一场集体信仰的狂欢。每个人在买买买的同时都认为,别人不会是傻子;但正如历史无数次证明的那样,当所有人都这么想的时候,泡沫往往已经形成。投资者或许该重新问自己一个老问题: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买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