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出口在下半年强劲反弹,但第三季度经济增长仍可能滑落至年内最低点。彭博社于10月17日报道,中国决策层或将在下周的关键会议中推出举措,通过刺激国内消费来平衡这一失调现象。
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投资疲软、工业产出放缓以及零售不振,正抵消创纪录出口带来的正面效应。根据彭博社调查的中值预测,国家统计局将于10月20日发布的第三季度GDP数据预计同比增长4.7%,较第二季度的5.2%有所下滑。法新社同日发布的分析师调查则显示,这一增速将放缓至4.8%。路透社的民调也支持类似观点,预计第三季度GDP年增长4.8%,季度环比增长0.8%,并强调全年增长可能仅达4.8%,低于官方“5%左右”的目标。
9月份零售总额预计增长3%,工业增加值增长5%,两者均创年内新低。房地产和固定资产投资数据预计将进一步走弱。这一季度经济表现的疲态,将为即将于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注:用户原文为四中全会,但根据上下文应为十九届五中全会,讨论“十五五”规划)奠定基调。在全球政府和投资者呼吁中国转向内需主导的关键时刻,此次会议预计将揭示2026-2030年“十五五”规划的重点方向。
法国兴业银行分析师米歇尔·林(Michelle Lam)在报告中指出,鉴于关税风险和传统产业投资回报率下降,决策者对刺激消费的共识日益增强。报告强调,设定消费目标将更明确地展示政策决心。在特朗普再度当选后,中国高层已加强对消费的关注,并在教育、就业等领域增加支出,但迄今措施规模有限,且未设具体指标。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约40%,远低于全球平均56%,与高收入国家近60%的水平差距显著。
这些预测数据反映了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尽管出口受益于全球需求回暖和供应链调整(如转向东南亚、墨西哥等市场),但内需疲软已成为拖累增长的主要因素。零售和工业数据的放缓表明,消费和投资信心不足,可能源于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就业压力以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出口的强劲(9月超预期反弹)虽提供缓冲,但无法完全抵消国内弱势,这凸显了经济增长模式的失衡——过度依赖外贸而内需占比过低。这种“脱节”并非新现象,但在美国关税升级的背景下,更显紧迫。整体而言,这些数据印证了分析师的担忧:如果不加大刺激力度,全年5%目标恐难实现。积极一面是,政策空间仍存,如央行可能在第四季度降息和降准,这能为消费注入活力。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有望在2025年底至2026年逐步企稳,但增速可能维持在4.3%-4.8%的中低区间,低于疫情前水平。短期内,四中全会或将强调转向消费驱动和高科技制造,如通过补贴、教育投资和就业支持来提升居民收入占比。若中美贸易摩擦缓和(例如通过关税“休战”),出口将继续支撑增长;反之,需更多内需刺激措施。长期看,中国需深化结构性改革:提升消费比重至全球平均水平、化解房地产债务风险,并推动创新产业(如AI、绿色能源)占比上升。世界银行和IMF等机构的预测显示,2025年增长可达4.8%,但需警惕通胀低迷(预计2025年持平)和外部冲击。总体乐观,但实现可持续增长取决于政策执行力和全球环境,若消费目标明确设定,或将助力经济向更均衡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