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中国零售巨头苏宁集团迎来了三十周年的生日,在这场名为“30周年公益庆生仪式”的活动上,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张近东回顾了三十年的创业历程,并向外界公布新十年发展战略,“聚焦”和“服务”成为关键词。
不过,就在一天之前,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苏宁易购,股价最低触及到7.34元人民币(100元人民币约合15美元),创下2014年11月以来的最低点。
十年前中国A股市场众多投资人追捧的“白马股”,十年后却让投资人敬而远之,2016年入股的马云也浮亏超过五成,账面损失超过百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认购苏宁增发的18.61亿股,占总股本19.99%,成为苏宁易购第二大股东,共耗资282.33亿元。
经历了2020年的阴霾,2021年的苏宁,会好起来吗?
出售资产成唯一选项
此时苏宁集团召开三十周年庆生会的大背景,显然是为了安抚内部军心、给外界传递信心。
股价在过去一年已经下跌20%,市值缩水到700亿元,上市公司的持续大跌,不仅让投资人和股东损失惨重,更严重的是,外界屡屡质疑苏宁资金链的问题。
未来一年,苏宁发行的多支债券即将到期,如何在债券到期之前进行偿付是苏宁急迫的难题。
如果说此前数年苏宁一直靠着出售阿里巴巴股票、质押股权、发行债券的方式扩大业务板块,那么苏宁在当下状况下,重复进行资产质押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在会上,张近东对苏宁的未来表了态,明确在下个十年将做减法:“归根结底就是集中精力聚焦零售主业。”
“重新审视各项业务,只要不在零售赛道、脱离商品和用户,都要大胆调整,该砍的砍,该转的转。”张近东话说得很重,目标也很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张近东在12月10日苏宁控股股权质押给淘宝后罕见地公开表达发展观点。
从前几年的疯狂“买买买”,到准备“卖卖卖”,贵为中国民营企业百强榜第二名,年销售额超过千亿美元的苏宁集团,终于要通过业务收缩来断臂求生。
出售资产,恐怕是当下的最好选择,也是唯一的选项。
零售帝国梦碎
十年前,当苏宁集团二十周年的时候,正是张近东创业的最高光时刻,老对手国美黄光裕身陷牢狱之中,中国家电零售业的竞争格局看上去大局已定。
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近东提出的目标是美国的百思买,甚至沃尔玛,要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零售之王。
根据这样的一个发展方向,过去十年的苏宁,千方百计地试图建立起一套“大而全”的全零售体系。
一方面,通过在大卖场中承包下电器板块及通过收购方式,来切入大中城市。另一方面又不断通过加盟等手段下沉,在小城市和农村保持扩张。
在苏宁的收购名单上,2018年苏宁购买万达商管退市股份,持股比例为4.02%。2019年苏宁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苏宁成为家乐福中国控股股东。同年苏宁购买了万达百货持有的37家百货公司100%的股权。
家乐福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大幅下滑,2019年转手给苏宁集团。
到2019年底,张近东一直执念的“零售帝国”这一梦想似乎就将完成,只是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一切戛然而止,零售业的风向也瞬间转向。
危机从未远去
其实,苏宁虽然一直试图在做“线上+线下+服务”的全渠道零售商,但是危机从来就没有远去。
首先,线下业务面临行业减速和巨头下沉市场的双重挑战:作为苏宁基石的线下家电业务方面,一方面面临着家电行业整体增速下行影响:受宏观环境与房地产行业整体遇冷的影响,中国家电行业增速下行。
与此同时,中国的零售渠道也更加多样化,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从网下转向网上,苏宁面临阿里、腾讯、京东、拼多多等互联网巨头在下沉市场的挑战。
虽然一直在向线上转型,但是苏宁在线上空间占比仍然较小,线上平台方面苏宁整体规模不占优势,比如,拼多多通过百亿补贴,将成为手机等3C品类的又一重量级零售平台;新业态如家乐福主营“生鲜+日常百货”等新领域,整合困难大、时间长。
截至2018年底的一份数据显示,阿里系电商平台占据中国电商58%的线上份额,京东为16%,拼多多占5%,苏宁仅占2%。从移动端活跃用户数看,苏宁2019年前三季度平均月度活跃用户数仅约5,000万,不足淘宝的十分之一,也低于拼多多、京东、唯品会等线上起家的公司。
2020年的疫情,防疫下的人流管控,消费者不再愿意去实体卖场,厂商纷纷转到网上做直播,让苏宁的线下业务,尤其是真金白银买来的家乐福、万达等大卖场,转眼就成为了“负资产”。
整个2020年,在拼多多、京东的美股股价一路狂飙,市值纷纷翻倍的时候,苏宁的股价却掉头向下,市值不断缩水。
2015年成立的拼多多通过大幅折扣和团购交易来吸引顾客。
纯粹以市值计算,2015年成立的拼多多,12月31日美股收盘的市值超过两千亿美元,可以买下20个苏宁易购。
2015年,恰恰是苏宁易购股价的最高光时刻,曾一度达到23.13元的历史最高点。
回看2015年的苏宁和拼多多,五年间两家公司的不同发展路径,有时候,商业的历史,资本市场的选择,就是如此的神奇,也非常残酷和现实。。
财务压力巨大
如果是市场压力还是温水煮青蛙,家大业大的苏宁至少还有翻盘的可能,何况还有二股东淘宝这个盟友,那么财务的压力,却是十万火急、压力巨大。
2014年到2019年的六年间,苏宁易购的扣非净利润均是负值,在过去的连续6个财季里,这一数值也均是负值。持续亏空的背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全靠以投资业务为代表的“副业”来维持账面持续盈利和上市地位。
此外,零售云店、苏宁小店等新业态建设投入大,家乐福等并购前期投入和后期整合时间及成本。
打进并不熟悉的生鲜及日百市场,与苏宁原本管理、供应链等系统的融合也会不断产生各种试错成本。由于进入新领域的烧的钱并没有马上回血,2019年底的苏宁的流动负债超过了流动资产。
虽然过去的一个月,苏宁将到期的债券进行了回购,避免了违约,但是从财报可以看出,未来三年,苏宁的短期债务压力依然是乌云压顶。
此外,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苏宁的预付款占其流动资产比例为7.70%,到了2020年则升至了23.18%,苏宁从各零售品牌商截取现金流的议价能力似乎正不断下降。
随着昔日盟友阿里巴巴自身陷入反垄断调查之中,希望从盟友那儿获得现金的支持,恐怕也并不现实。
市场的压力,迫使苏宁必须集中资源和力量,在主营零售业务上加大力度,正如张近东在演讲中所言:“零售是苏宁的创业之本、发展之源,只有把零售做好了,其他业务的发展才有意义;而聚焦零售,就要聚焦商品与用户,这是零售的本质。”
但到底如何聚焦零售,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减法也并不好做。
资产能卖给谁?
问题在于,苏宁现有的非核心资产,能卖什么,又能卖给谁?
坦率地说,苏宁旗下的各协同业务板块资产并不够优质,整合也并不顺利,大致分为零售业务、地产业务、金融业务、投资、文创、体育产业。
这些年可以看到,苏宁影院与苏宁电器进入了苏宁广场和万达广场,但是今年全球影院业可谓是惨淡至极,影院的资源谁来接手,能卖个好价格吗?
苏宁文创产品线也与线上业务结合为消费者提供解决方案,苏宁金融和苏宁物流为苏宁电器提供了支持,但是这些放到行业内,都进不了前三位,对于外界缺乏吸引力。
或许,苏宁的房地产板块是一个还能短期“回血”的项目,但在中国一直强调“房住不炒”的大政策下,想要迅速变现也并不容易,而且估值也很难达到一个高位。
回头来看,张近东提出的“聚焦零售主业”,时间上显得稍晚了一些,假如能早两三年实施,不偏执于构建大而全的零售帝国,而是去早点理顺各板块、业务线、线上线下平台的关系,让盈利业务有效对冲副业,并通过投资来夯实主业,或许不会走到今天这个田地。
现在,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2021年想给这些资产找个好买家,恐怕得做好“割肉”的心理预期。
好在从零售主营业务来看,苏宁有基于长期供应链的全零售业务,基于互联网生活的全场景服务,基于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合作赋能,这些都是有一定的市场进入门槛。
在出售非核心资产,现金流重归健康之后,苏宁的未来依然还有机会。
何况,仅从防范经济系统性风险和维持就业这两个维度,年销售额超过千亿美元的苏宁集团,也不可能一夕之间就因为资金链而倒下,这肯定是外界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中国政府不允许的。
而且,做了三十年零售的张近东,肯定不会轻易认输。
“企业就是大家创业兴业的平台,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创业。”张近东在12月26日的这番话,为苏宁未来的转型,也打下了伏笔。
刚刚熬过了最难一年的张近东和苏宁集团,转型依然还有时间,手上也依然有筹码,最重要的是,努力做对当下的这道减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