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3.0社交应用的展望(二):用户地址的生成、展开及延伸
供稿 · 道说区块链  |  2022年08月04日 2022-08-04
 
道说区块链
区块链名家

当我在加密生态中谈论 Web 3.0的时候,我的立足点一定是基于公有区块链的。因此,我所谈的 Web 3.0应用一定是基于公有区块链的各种应用,即去中心化应用(俗称 dApp)。

但凡和各类去中心化应用交互过的用户一定知道,我们在进行任何交互之前,这些应用都要提示我们:连接我们的加密钱包。因此作为用户,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加密钱包。

当我们下载安装了一个加密钱包后,我们会碰到的第一个重要提示就是要记录下钱包的助记词。而助记词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是经过包装的私钥。

基于比特币或者以太坊的技术原理,当有了私钥之后,私钥就会根据算法生成公钥,公钥又会根据算法生成地址。

我们在钱包里看到的可以对外公开的地址就是这样产生的。地址就是我们对外交互的媒介和门户。

当我们用自己的钱包登录进任何一个 Web 3.0应用后,我们的地址就成了我们在这个应用中的身份和标志。我们的一切活动和由这些活动产生的数据及收获的加密资产都将绑定在这个地址上。

所以对去中心化应用而言,地址就代表用户;对用户而言,地址是用户在 Web 3.0中的标识和象征。

所以在我看来 Web 3.0的基石就是地址,基于 Web 3.0的社交应用也极有可能是以地址为核心展开并延伸的。

在当下的加密生态中,虽然我们还看不到类似 Web 2.0中即时通信那样的刚需场景,但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还是能发现一些业已存在的小场景:最典型的就有两个地址(用户)之间的相互转账。另外一个是随着 NFT 的诞生而诞生的一个小场景。

随着头像类 NFT 以及艺术品类 NFT 的兴起,不管是出于收藏的需要还是出于对身份炫耀的需要,很多用户加入了收藏这些 NFT 的行列。

在这些用户中,有一些用户会对某个 NFT 情有独钟,比如一个 Art Blocks 的稀有款、一个无聊猿或者加密朋克的稀有款等。而要买到这些稀有款,在现有的方式下,这些买家几乎只能被动地等待这些持有者把这些稀有款放到交易平台(比如 Opensea)上售卖。

但如果持有者根本不放在交易平台上,这些买家想直接买它们则无从下手。如果买家们一定想要,则只能想办法和持有者进行沟通。

而要沟通,就需要对方的联系方式。在区块链的世界,用户唯一公开的联系方式就是他的地址。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地址的沟通软件我认为是有一定市场需求的,至少对于这一小众群体,这种需求是刚需。

现在已经有一些团队开发出了基于地址的即时通信软件,但大多数还在实验阶段和测试阶段,无论在应用和推广上还远远不算普及。

当然,现在出现的这些基于地址的沟通软件是不是真的就是 Web 3.0理想的通信软件,会不会以后就是它们中的某一款会爆红现在还难以下判断。

但是从这些案例中,我是越来越相信Web 3.0的社交应用大概率是基于地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