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金价格攀至三十年高点,比特币 ETF 净流入突破550亿美元时,美元指数则回落至克林顿时代水平……
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揭示了一个清晰趋势:世界正在重新定义“安全”——从对单一货币的依赖,转向对多元化、抗风险、去政治化的价值储存方式的集体追求。
黄金的全球储备份额升至24%,创三十年新高;美元份额降至42%,为1990年代中期以来最低;欧元稳守15%,位列第三。这一格局,标志着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最深刻的储备结构转型。
黄金的复兴,远非仅因价格上涨或通胀对冲。它正被各国央行重新定义为“金融主权的盾牌”。2022年俄罗斯外汇储备被冻结,成为全球政策制定者的警钟。
此后,各国意识到,依赖以美元为主导的电子记账系统,在地缘冲突中可能瞬间失效。波兰央行在2025年增持49吨黄金,总持有量接近500吨,行长亚当·格拉平斯基直言:“即使全球金融体系断电,黄金依然存在。”
这一信念正被广泛采纳。中国、土耳其、印度、哈萨克斯坦、埃及、卡塔尔等国持续购金,新兴市场央行中69%将地缘风险视为储备战略核心,73%预计美元份额将进一步下降。
与20世纪70年代金价飙升但央行净卖出不同,本轮购金潮由新兴经济体主导,且持续性强。2022至2024年,全球央行年均净购金超1000吨,创历史纪录。这不仅是资产配置的调整,更是对美元霸权结构性弱点的回应。
美国联邦债务已突破36万亿美元,占GDP逾120%,利息支出逼近1万亿美元,占税收近五分之一。财政不可持续性叠加政策不确定性——从激进加息到快速转向降息——令70%的央行将“美国政策不稳定”列为信心削弱主因。
更具冲击力的是2025年白宫推出的全面关税方案,对多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被视为经济单边主义的信号,进一步动摇了美元作为“中立结算工具”的信任基础。
去美元化已在实践中推进。东南亚建立本币结算机制,中俄贸易普遍使用人民币与卢布,数十国接入中国 CIPS 系统以规避 SWIFT 风险。
金砖国家将本币结算列为长期目标,全球贸易中美元结算份额缓慢但持续下滑。欧元虽受限于结构性缺陷未能接棒,但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正稳步扩张。
与此同时,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进入主流视野。其2100万枚的硬顶设计与去中心化特性,契合了对政府信用风险的规避需求。尽管央行尚未直接持有,但受监管的现货比特币ETF已吸引超550亿美元净流入,贝莱德IBIT规模突破800亿美元。
2025年上半年,黄金 ETF 流入380亿美元,两者共同反映市场对价值储存资产的渴求。更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波动性显著下降,年化波动率从年初60%降至30%,仅为黄金的2.2倍,机构接纳度大幅提升。美国新立法确认其资产地位,进一步巩固其合法性。
这场变革并非颠覆,而是渐进的再平衡。美元仍具网络效应与流动性优势,短期内难被取代。但其“无风险”光环已然褪色。黄金的回归、比特币的崛起、本币结算的扩张,共同指向一个更分化、更务实、更具防御性的全球储备新体系。
各国不再问“什么最赚钱”,而是追问“什么最安全”。在不确定的时代,价值储存的本质,正被重新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