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迈向主流金融的进程迎来历史性突破。全球主要信用评级机构标普全球评级首次为一家以比特币为核心国库资产的公司赋予信用评级,将 Strategy 的发行信用评级定为“B-”,展望稳定。
这一举措不仅是传统金融市场对数字资产战略储备价值的正式认可,更标志着比特币从“边缘投机品”向“机构级储备资产”的定位转变,为加密货币融入主流金融体系撕开了关键缺口。
此次评级事件的核心意义,在于传统信用评估体系首次将“比特币国库储备”纳入企业信用的核心考量维度。

10月27日标普发布的报告中,明确将 Strategy 的比特币集中化战略视为“影响评级的关键因素”,既指出其“狭窄的业务焦点、高比特币集中度、低美元流动性和非常弱的风险调整资本”等负面因素,也认可其“强大的资本市场接入能力和谨慎的资本结构管理”为稳定支撑。
这种辩证的评估逻辑,打破了此前传统评级机构对加密相关企业“要么回避、要么否定”的惯性态度,首次以正式评级语言将数字资产与企业信用绑定,为后续同类公司的信用评估提供了标杆。
Strategy 作为此次评级的核心主体,其身份与战略选择本身就极具代表性。这家前身为 Microstrategy 的公司,早已因激进的比特币储备策略成为加密行业与传统市场的 “跨界样本”。
截至2025年10月26日,公司累计持有640808枚比特币,储备规模超700亿美元,且在2028年前无重大债务到期,这种 “高比特币持仓 + 低短期偿债压力” 的结构,成为标普给出 “稳定展望” 的重要依据。
就在评级公布前的周一,Strategy 还披露新增390枚比特币购买,耗资约4340万美元,同时公布2025年年初至今比特币相关收益率达26.0%,用实际运营数据印证了其储备战略的可行性,也为标普的评级提供了业绩支撑。
对于这一突破性进展,Strategy 执行董事长迈克尔·塞勒(Michael Saylor)在社交媒体平台 X 上第一时间发声,强调“这是主要信用评级机构首次对比特币国库公司进行评级”,言语间凸显其对行业里程碑意义的认知。
而加密社区的反应更为热烈,普遍将此次评级视为“比特币主流化的关键验证”。在此之前,尽管特斯拉、美图等公司已将比特币纳入资产负债表,但从未有一家以比特币为核心战略的公司获得标普级别的信用认可,这意味着传统金融市场开始承认“比特币储备”可作为企业信用的组成部分,而非单纯的风险变量。
标普在评级报告中还特别指出,Strategy 的国库储备战略为“无法或不愿直接接触比特币的投资者”提供了间接参与路径。
这一表述暗藏深意:对于受监管约束、风险偏好较低的传统机构(如部分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直接持有比特币可能面临合规或风控障碍,但通过投资拥有合规评级的比特币国库公司,就能间接分享数字资产的价值增长,这无疑为比特币打开了更广阔的机构资金入口。
此前市场对“机构如何合规配置比特币”的讨论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标普的评级则为这一路径提供了信用背书,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推动更多企业效仿 Strategy 的储备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标普的评级并非对“比特币资产本身”的背书,而是“持有比特币的企业信用”的评估,但这种评估逻辑的转变已足够具有颠覆性。在传统金融语境中,加密资产长期被“高波动、无实体支撑” 的风险资产,企业持有比特币往往被视为“激进投机”,可能对信用评级产生负面影响。
而此次标普不仅未因比特币持仓下调评级,反而将“谨慎的债务管理”与“比特币储备”结合考量,认可其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本质上是将比特币从“信用负分项”转化为“需辩证评估的战略变量”,这种认知转变正是比特币主流化的核心标志。
从更长远视角看,此次评级事件可能重塑数字资产与传统金融的互动规则。一方面,对于加密行业而言,标普的认可为比特币争取到了传统信用体系的 “入场券”,后续可能有更多比特币国库公司寻求主流评级,推动行业整体合规化水平提升。
另一方面,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这一案例提供了评估“数字资产相关企业”的参考框架,有助于缓解其对加密资产的认知壁垒,加速资金向合规加密相关标的流动。
尤其是在全球央行持续探索数字货币、机构对另类资产配置需求上升的背景下,比特币获得信用评级加持,可能进一步巩固其“数字黄金”的定位,与黄金、国债等传统储备资产形成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