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特币价格从12.6万美元的峰值暴跌 24%,失守9.5万美元关口,全球加密市场被恐慌情绪笼罩——24小时内超9.7万名投资者爆仓,累计损失2.51亿美元。
但就在散户纷纷赎回比特币 ETF、资金疯狂出逃之际,哈佛大学却逆势而上,用真金白银上演了一场 “别人恐惧我贪婪” 的豪赌。
最新监管文件显示,这所管理着570亿美元捐赠基金的常春藤盟校,截至9月30日已持有680万股贝莱德 iShares Bitcoin Trust ETF(IBIT),价值4.42亿美元,较二季度首次买入时增持257%,这一持仓不仅成为其 13F 组合中的头号重仓,更让哈佛大学跻身 IBIT 前20大持有者之列。
哈佛大学的这一操作,在传统金融圈掀起轩然大波。彭博社 ETF 分析师 Eric Balchunas 直言,“让捐赠基金投资 ETF 本身就极为罕见,尤其是波动剧烈的加密货币 ETF。”
要知道,捐赠基金向来以保守稳健著称,更倾向于私募股权、房地产等传统资产,对 ETF 这类公开交易工具普遍持排斥态度,被视为 “最难吸引的机构投资者”。

而哈佛大学不仅打破惯例入局,还将 IBIT 捧为美股持仓中的 “第一把交椅”,占其美国上市股票总持仓的20.97%,超越了亚马逊、Meta、微软等一众科技巨头,这一动作被市场解读为 “对比特币 ETF 最高级别的认可”。
尽管这笔投资仅占哈佛捐赠基金总资产的1%,但其释放的信号意义远超资金规模本身。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捐赠基金之一,哈佛大学的投资决策向来被视为市场风向标。
此次加码 IBIT,恰逢比特币因美元流动性收缩、行业信任危机陷入深度调整期,年化收益率仅2.62%,创下多年来的疲软纪录。
但在哈佛看来,短期波动正是布局良机。与散户的恐慌抛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机构资金正在悄悄抄底,除了哈佛,近期已有巨鲸斥资2418万美元购入251枚比特币,使其总持仓达到4169枚,成本价约9.6万美元/枚。
市场的分裂态势愈发清晰。一边是散户的集体出逃,数据显示,IBIT 在过去两周中有九周出现资金净流出,累计规模高达20亿美元,其中单日净流出曾创下该基金推出以来的最高纪录,连续三天流出更是创下最长流出周期。
资金实力较弱的投资者在价格暴跌中选择割肉离场,进一步加剧了短期市场波动。另一边则是长期投资者的从容布局,20年期长期资金与20天期短期资金的持仓分歧,正形成经典的“逢低买入”模式,而哈佛大学的加入,无疑给机构信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值得注意的是,哈佛大学的资产配置并非孤注一掷,而是呈现“加密+黄金”的双防御布局。在加码比特币 ETF 的同时,该校将黄金支持的 ETF SPDR 黄金信托(GLD)持仓近乎翻倍,从8月份的333000股增至661391股,价值2.35亿美元。
这一组合既体现了对长期科技与货币变革的押注,又通过黄金的避险属性对冲加密资产的波动风险,展现出顶尖机构的精细化投资思路。除此之外,哈佛的投资组合还涵盖了台积电(5910万美元)、先买后付金融科技公司 Klarna(1680万美元)等标的。
此次比特币价格回调,核心导火索是美元流动性收缩引发的资金链紧张,美国银行间利率(SOFR)短期走高导致机构抛售风险资产,叠加行业信任危机加剧了恐慌情绪。但即便短期承压,比特币此前创下的历史新高仍让机构对其长期价值抱有信心。
分析指出,哈佛大学的投资行为,本质上是认可比特币作为合法资产类别的地位,标志着加密货币正从 “投机玩具” 向 “机构配置资产” 转型。尽管这一转型过程充满阵痛,监管政策、信任体系重建等不确定性仍存,但顶尖捐赠基金的入局,无疑加速了加密资产融入传统金融体系的进程。
市场的分化正在重塑比特币的未来走向。散户的恐慌抛售与机构的逢低抄底形成鲜明博弈,而哈佛大学的持仓成为这场博弈中最引人注目的变量。有观点认为,哈佛的背书可能吸引更多观望中的机构资金入场,改变当前 ETF 资金流出的颓势。
但也有分析师提醒,比特币本质仍是风险资产,其走势与美国经济形势、美股科技股高度同步,若美元流动性持续收紧,不排除进一步下探9万美元关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