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芯片法案砸下的重金 恐打水漂
编译 · 陆一夫  |  2022年11月29日 2022-11-29
 
陆一夫
站内编辑

在经历了18个月的酝酿和不计其数的调整后,耗资2800亿美元的《芯片和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终于在美东时间8月9日,送交美国总统乔·拜登签署生效。拜登宣称该法案确保了美国将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根据法案内容,美国将花重金扶持本国芯片技术及公司发展,同时要求接受补贴的企业不能在中国和其他相关国家扩大先进芯片的生产。对此,中国方面表示,法案对美本土芯片产业提供巨额补贴是典型的差异化产业扶持政策。部分条款限制有关企业在华正常经贸与投资活动,将会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造成扭曲,对国际贸易造成扰乱。

眼下,美国只有12%的芯片是在国内生产的,这一比例已远低于1990年代的37%。另外美国也缺乏最先进元件的量产能力。英特尔的制造产能的确大多集中在国内,主要分布在俄勒冈、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而且公司还计划在俄亥俄兴建一座大厂。但是诸如三星电子和台积电这样的亚洲重量级制造商才是这个行业的后起之秀。三星去年取代英特尔成为了收入排名世界首位的芯片制造商,台积电看势头也将会在2023年超越英特尔。

由此可见,美国已经看到了亚洲地区芯片行业迅猛的发展势头和自身的劣势,不惜搬出政府力量来干涉正常的市场行为。

其实,这对美国来说是个喜忧参半的法案。

《芯片和科学法案》在某些方面应该是没什么值得争议的。比如该法案提出把810亿美元划拨给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对该机构进行重组以更多地专注于发展技术。对美国而言,这些举措早就应该实施了。这两条内容或有助于为增长和创新奠定基础。

然而,这项法案还投入了数额惊人的资金(大约520亿美元),用于支持美国国内芯片制造行业,这次大手笔发放补贴的理由有两重考虑。

一方面是考虑到美国在这个行业的竞争力已经大不如前,分析师估计,未来几年美国建成的新产能只有大约6%,而中国的这一比例约为40%,另一个顾虑是国家安全,仅美国军方每年就需要约19亿颗芯片用于武器、通信等方面,现在依赖半导体的基本产品和服务种类繁多,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医疗技术和汽车,这让美国政府对严重依赖海外合作伙伴的现状感到不安。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这项新的巨额开支可能不太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首先,美国根本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来维持这种新产能。美国大约40%的高技能半导体工人是外国人。自1990年以来,在相关的研究生项目中,外国学生人数增加了近两倍。然而,当前的移民政策使得留住这些人才变得极其困难,而美国的教育体系又没有培养出足够多具有相应技能的本国毕业生。

芯片制造商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亚利桑那州,台积电一家代工厂的建设进度已经比原计划推迟了几个月。该公司难以找到足够的工程师和熟练技术人员为这家工厂配备工人。一份报告发现,美国要想在芯片生产方面实现自给自足,就需要增加约30万个制造工作岗位。即使是更温和的制造回流,也需要增加数千名外国籍的高技能工人。

谨慎的移民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如果美国国会能增加面向熟练工人的签证,优先考虑拥有STEM专业技能的申请者,同时免除在美国学校获得高等理科学位的国际毕业生申请绿卡的获批上限。抛开芯片不谈,做出这些改变会有显而易见的效果:将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培养未来的劳动力大军,充分利用美国吸引移民的能力。

第二个难题是,对于利润早就达到创纪录水平的芯片行业来说,这么大规模的资金将很难有效地被吸收。这类保护主义措施通常不起作用也是有原因的。通过保护企业免受市场竞争的有益影响,最终会引发自满情绪,抑制生产力,打压创新动力。我们很容易想象,等到十年后,规模庞大、浪费资金、依赖政府的芯片制造商会要求更多的补贴。

美国国会可以通过一些有利于竞争的改革举措来消除这种威胁,包括扩大相关的自由贸易协定;放松出口管制,因为这往往会阻碍竞争;以及取消不必要的关税。除此之外,立法者必须留意这笔新资金是如何使用的,还要确保一次性的巨额拨款不会变成永久性的补贴。

半导体在一国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美国国会应该记住一个经常会忘记的道理:明智的政策比开出大额支票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