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游业:停留在过去与未来的十字路口
原创 · 币海独步者  |  2024年09月02日 2024-09-02
 
币海独步者
站内编辑

“香港就像一艘触礁的巨轮,正在缓缓地沉入海底,它的衰落与消失让人遗憾痛心。”

从福田坐动车到香港西九龙站只需要15分钟,然后你可以选择坐地铁到香港会展中心,票价只需要12元,但如果选择打的士,价格可能飙升到150-250元。很多近期到过香港旅游的年轻人在抖音等社交媒体分享了他们被的士司机宰客的经历。

如果倒退回二三十年前,这种宰客现象可能只是偶发事件,那时的香港经济和城市的繁荣曾是东方文明的骄傲。但这么多年来,香港似乎变化不大,的士车型还是标志性的红色丰田皇冠,现金付款仍是他们的首选。但当我们内地城市已经有了滴滴打车、移动支付和无人驾驶之后,这种巨大的反差会越发明显。

近年来,香港旅游业经历了寒冬和阵痛。2019年,香港社会事件以及随后的新冠疫情对旅游业造成了直接冲击。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的数据,2019年全年访港旅客人次约同比下降了93.6%,而疫情三年,访港人数更是不足百万。尽管2023年恢复到了3400万人次,但和2018年的6500万人次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香港的城市景观,包括霓虹灯、双层巴士、奢侈品和全球的金融中心,曾是现代化城市的代表,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内地游客前往。但时过境迁,这些都成为了内地城市的标配,而且很多城市在这方面比香港规划和设计得更好。

更重要的是,曾经一铺难求的繁华闹市,如旺角、油麻地、尖沙咀已经变得越来越萧条,除了稀稀落落的人流就是大量关门歇业的店铺。

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当你生活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如果算上机票和住宿等成本的话,方便快捷且价格优惠的网购和海外淘让香港购物不再具有满足感。

而且香港仍然有很多老字号商店不允许拍照,还必须用现金支付,似乎仍活在上个世纪的荣耀中,但对于内地游客而言,却像回到了90年代的生活里。尽管香港人把他们称为香港记忆,但仅凭记忆是不能找回香港曾经的荣光。

2024年7月,香港零售销售额年率下降了11.8%,零售销售总额为342亿港元,相比去年同期的385亿港元有所减少。这一跌幅创下了2023年以来的新高。

去年,香港政府以“安全”为由,对有风险隐患和年久失修的室外霓虹灯进行拆除,引发讨论。霓虹灯是香港的特色,从上世纪60年代起,香港的餐厅、戏院、银行、珠宝行等都会用霓虹灯做招牌,一到晚上,旺角街头就会成为一片灯海。当时,香港约有100多名霓虹灯手艺人,超过300家相关产业的公司;但现在相关的手艺人不足10人,而且已经没有年轻人。

特区政府很快澄清了传闻,强调了并没有针对霓虹灯招牌的大规模执法行动。不过风险仍然存在,拆除是早晚的事,时势造就人,世代更迭亦决定着行业跌宕。香港已经来到了过去与未来的十字路口。

去年开始,为了刺激旅游业的复苏,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超多举措。不但从宏观层面指导和辅助业者发展“本地特色旅游”,而且还给合规旅行团的入境游客提供400元港币的鼓励金。同时向全球进行推广,建立大湾区旅游品牌,并通过提供一站式电子方案,以吸引更多高端客群。

不过,这些政策仅是针对内地游客。特区政府希望以大湾区为跳板扩展其他地区的旅游市场,同时想借鉴西安和哈尔滨等城市的成功旅游开发经验,但忽视了香港旅游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西方和东南亚市场的开发仍然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曾经,霓虹灯、港片、明星是香港旅游成功的流量密码,现在他们都在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而新时代香港的“流量密码”又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