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AI三级跳: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引爆价值重估
原创 · 林天心  |  2025年09月02日 10小时之前
 
林天心
初级编辑
阿里巴巴集团正在资本市场迎来自己的"AI时刻"。2025年9月1日,其港股股价盘中飙升19%,最终收涨逾13%,创下自2022年11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这股强劲势头延续自前一个交易日其美国存托凭证13%的上涨,直接催化是8月29日发布的202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超预期的AI与云计算增长数据。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的背后,是中国科技企业正在经历的结构性分化——传统的消费互联网业务仍在价格战中挣扎,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已经展现出可规模化的增长潜力。
 
财报显示,阿里云业务在该季度实现26%的同比增长,增速明显加快。更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相关产品收入已经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这些数据犹如一剂强心针,缓解了投资者对阿里巴巴陷入电商价格战的忧虑。尽管集团总收入仅增长2%,营业利润还出现意外下滑,但投资者似乎更愿意将目光投向代表未来的增长引擎。
 
资本市场的变化往往预示着行业格局的演变。盛宝银行分析指出,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科技行业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分化:人工智能正在创造规模化的收入增长,而传统消费互联网业务仍然陷在无休止的价格竞争中。这种分化不仅发生在阿里巴巴内部,也在整个中国科技行业上演。
 
阿里巴巴的转型之路早有征兆。今年2月,公司管理层就明确表示,将通用人工智能(AGI)定为公司的首要目标。这个战略定位在近期的系列动作中得到印证:就在上周,阿里巴巴升级了开源视频生成模型,并推出了一系列从智能体到聊天机器人的AI服务更新。这些技术布局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回报,云业务26%的增长中,很大部分就来自AI工作负载的快速增加。
 
在技术自研方面,阿里巴巴也在加紧布局。据业内人士透露,公司正在开发新一代专用于AI推理的自研芯片。这款由平头哥半导体部门打造的芯片,主要服务于AI应用的实际运行。这个举措既是对外部技术限制的未雨绸缪,也彰显了其构建完整AI技术栈的决心。摩根士丹利分析认为,阿里巴巴拥有"中国最佳AI赋能者的定位",并预计其外卖与即时零售业务的亏损将在本季度见顶,之后云与AI业务将贡献更多增长。
 
机构投资者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这一转型的认可。大和资本与野村证券相继上调目标股价,其中野村将阿里ADR目标价从152美元调高至170美元。高盛、未来资产等机构也在当季增持阿里股票。这些专业投资者的举动,表明资本市场正在重新评估阿里巴巴的估值逻辑。在当前宏观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阿里巴巴凭借AI与云业务的扎实进展,正在成为投资者眼中中国科技行业"静默复苏"的代表。
 
然而,阿里巴巴的AI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国内科技巨头都在AI领域加速布局,百度、腾讯等竞争对手不断推出自研模型,华为等国内芯片供应商也在快速填补市场空白。此外,虽然即时零售业务推动了淘宝用户增长20%,但也带来了短期利润压力。投资者正在密切关注,阿里巴巴能否在技术投入与盈利要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阿里巴巴的这次股价飙升,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估值修复,更反映了市场对其整体增长逻辑重构的认可。从电商巨头向科技企业的转型充满挑战,但至少从资本市场的初步反应来看,阿里巴巴通过AI和云计算的表现证明了这种转型的可能性。
 
在AI产业化加速的大背景下,阿里巴巴正在尝试打造新的增长叙事。这个过程既包括技术突破,也涉及商业模式创新。比如,阿里巴巴不再仅仅满足于提供AI技术,而是希望通过"AI+云"的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更完整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这种转变如果成功,将帮助阿里巴巴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在国际化方面也在持续推进。从Lazada到AliExpress,其国际电商业务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这些平台不仅帮助阿里巴巴拓展海外市场,也成为其AI技术落地的重要场景。通过将AI技术应用于跨境电商、物流优化等领域,阿里巴巴正在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分析师指出,阿里巴巴这轮上涨还有一个重要背景:全球资本正在重新评估中国科技股的价值。经过较长时间调整后,一些具备核心技术和清晰转型路径的公司开始获得资金青睐。阿里巴巴在AI领域的持续投入和初步成果,使其成为这轮资金配置调整的重要受益者。
 
不过,投资者也保持着一份清醒。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仍需时间,而且市场竞争正在加剧。阿里巴巴需要证明自己不仅能研发AI技术,还能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接下来几个季度的业绩表现,将对验证其转型成效至关重要。
 
纵观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从电商到云计算,再到如今全面拥抱AI,这家公司一直在尝试突破自己的边界。这次资本市场的热烈回应,既是对过往投入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期待。随着AI技术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拓展,阿里巴巴能否真正实现从电商巨头到科技引领者的转型,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