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在ChatGPT里随口问一句“家里孩子过生日,该准备些什么”,系统可能很快列出气球、小蛋糕、玩具,甚至推荐一部适合全家看的动画电影。如果这些商品直接来自沃尔玛,还能一键下单,那这个回答就不再只是建议,而是一次完整的消费引导。这听起来像未来的事,但其实已经不远了。
沃尔玛最近和OpenAI联手,要把自己的商品放进ChatGPT的对话里。以后,用户在聊天过程中提到需要某样东西,AI不仅能给出建议,还会顺手把对应的商品推出来,点一下就能买。从衣服、日用品到包装食品,大部分在沃尔玛和山姆会员店能买到的东西都会覆盖。
唯独生鲜不在这次范围内——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因为这类商品大家基本每周都买差不多的,很少需要AI帮忙做决定。这种取舍,反而说明了今天的AI应用不再是盲目铺摊子,而是开始真正理解人的实际行为。
表面上看,这是沃尔玛多了一个销售渠道,但更深的逻辑是,它正试图把自己的商品嵌入到人们做决策的瞬间。过去,购物是个主动行为:你得打开App,搜索、比价、下单。而现在,AI让消费变得“被动”起来——你只是在寻求建议,结果顺便就把东西买了。
这种模式的关键,不在于多卖几件商品,而在于抢占那个“我正需要”的时刻。谁能在用户提问的下一秒提供解决方案,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接入会直接关联用户已有的沃尔玛或山姆会员店账户,登录、支付、会员优惠都不用重新设置。第三方卖家的商品也会参与其中,选择并不受限。
这种设计的用心很明显:不让任何一步操作打断用户的兴趣。一旦犹豫,冲动就可能消失。而AI的好处,恰恰是能在对话中不断调整推荐,让人觉得“它懂我”,从而降低决策成本。
其实,沃尔玛对AI的投入早就超出了“卖东西”的范畴。在门店和仓库里,员工已经用AI来安排排班、预测库存、管理补货,甚至加快服装从设计到上架的速度。这些看不见的变化,正在让整个系统变得更敏捷。
而这次和OpenAI的合作,还包含一个容易被忽略但意义深远的部分:双方正在开发一个培训项目,教沃尔玛的员工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使用AI。这说明,AI不再只是技术部门的工具,而是正在成为组织运作的底层能力。
从更大的视角看,这场合作不只是两家公司的联手,而是揭示了一个趋势:未来的消费,可能不再发生在电商平台,而是发生在一次对话里。当人们越来越习惯向AI提问来解决生活问题时,谁能成为那个“顺便”被推荐的品牌,谁就能赢得更多机会。沃尔玛的真正目标,或许不是让ChatGPT变成一个购物软件,而是让自己成为AI建议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当购物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动作,而是一段对话的自然延伸,零售的规则,已经在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