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控制权争夺战加剧 中国区宣布独立运营?
原创 · 陆一夫  |  2025年10月21日 14小时之前
 
陆一夫
站内编辑

中荷围绕安世半导体控制权的博弈日趋激烈,这家由中资控股、总部设在荷兰的芯片制造商已成为地缘政治摩擦的焦点。荷兰政府近期援引一项冷战时期法律,以国家安全为由实质性介入公司管理,导致中方回应升级,并引发欧洲芯片供应链的潜在危机。

安世半导体(Nexperia)原本是恩智浦半导体(前身为飞利浦半导体)的一个部门,总部位于荷兰奈梅亨,主要生产功率和信号芯片,这些芯片虽非前沿技术,但产量庞大,广泛应用于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公司被中国闻泰科技(Wingtech)控股后,其全球供应链高度依赖欧洲生产和中国封装环节。

今年9月底,荷兰经济事务部宣布基于1952年的《商品供应法》(Goods Availability Act),对安世半导体实施“高度例外”的干预措施。该法允许政府在极端情况下干预私营企业,以确保关键物资供应和经济安全。荷兰方面称,公司内部存在“严重治理缺陷”,可能威胁欧洲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留存,因此暂停了公司首席执行官张学政(张学政)的执行董事职务,并将公司决策权移交给非中方董事,同时冻结资产转移、业务扩张和人事调整等重大事项。 这一举动并非完全国有化,而是赋予政府逆转或阻挡有害管理决策的权力,同时确保公司日常生产不受干扰。

中方迅速做出反制。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国生产的特定成品零部件和子组件。 随后,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内部信件,强调其作为“独立经营、决策的中国企业”,必须遵守中国法律法规。信中指出,公司法定代表人有权代表公司意志,负责全部运营决策;员工应继续执行国内公司指示,对于任何未经法定代表人同意的外部指令(包括通过Outlook或Teams等工具传送),有权拒绝执行,而不视为违反纪律或法律。 此外,信件保障员工薪资福利由中国公司发放,一切运营正常,不会受外部力量影响。

这一争端迅速波及欧洲产业。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警告称,由于中国出口禁令,汽车芯片供应可能面临短缺,导致生产线严重停工和供应链中断。 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主要在德国汉堡生产,然后运往中国封装,最终供应全球汽车业。如果中断持续,欧洲汽车巨头可能面临生产延误风险。

荷兰经济事务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Vincent Karremans)在10月19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此举旨在防止公司前中国首席执行官将业务和知识产权转移出欧洲,并否认受到美国直接压力。 他强调,荷兰外交团队正积极与中国当局对话,本人也将很快与中国相关部长会面,以化解僵局。 尽管如此,一些分析指出,此事件反映出美欧在半导体领域的联合阵线,中国则视之为政治干预。

我认为这场中荷博弈凸显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地缘政治脆弱性。一方面,西方国家加强技术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是为了维护战略自主和供应链安全,这在当前大国竞争环境下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这种“脱钩”举措可能加剧全球碎片化,导致短期内芯片短缺和成本上升,长期来看抑制创新合作。理想状态下,各方应通过对话和多边机制(如WTO或双边谈判)寻求平衡,避免将商业争端升级为全面对抗。毕竟,半导体供应链高度全球化,任何一方的孤立行动都可能自伤,最终损害全球经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