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版图悄然重绘之际,日本政府抛出一枚重磅棋子。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最新对美战略投资纲要,规模直逼四千亿美元,其中超过三千亿美元将投向能源领域,尤其锁定大型加压水堆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mpany 的 AP1000 项目与 GE Hitachi Nuclear Energy 的 BWRX‑300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同步宣布与西屋电气、铀业巨头 Cameco Corporation 及资管巨头 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 敲定至少八百亿美元、覆盖四十三州的核电站建设协议,承诺创造逾十万建筑岗位。

这一双重利好如同一场跨洋风暴,瞬间点燃核电行业的复兴之火。它不仅是资本的涌动,更是人类应对人工智能、电力饥渴时代的战略宣言。
当数据中心吞噬电力如黑洞般强劲增长之时,核电从昔日争议焦点转身成为稳定、清洁的基荷王者。日美在核能技术与投资上的联姻,标志着核电行业从边缘复苏,向全球主流跃升的转折点。
回望核电发展史,它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二十世纪中叶,核电曾经是能源科技的明星,推动工业后半段高速发展。但随着切尔诺贝利与福岛事故,公众恐惧与监管严苛使得新建项目几乎停滞,全球装机增长长期停留在个位数。
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特别是2025年,核电开始迎来浴火重生。技术迭代被认为是首要驱动力:第四代反应堆、小型模块化设计、被动安全系统、熔盐冷却方式——这些关键词正彻底颠覆旧范式。即便断电也能自我冷却自愈、无需人为干预,这不仅是修修补补,而是从根源杜绝灾难隐患。
在日美协议中,AP1000 代表大型三代加压水堆,已在全球多个电站验证可靠,模块化组件让建设周期缩至五年以内,远胜旧式十年漫长等待。BWRX‑300 则代表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先锋,仅三百兆瓦出力,却可在工厂预制、公路运输,直击偏远数据中心及偏远地区痛点。
这些技术已不仅仅是孤立工程的奇迹,而是与 AI 生态的完美嫁接。数据中心需要 24 小时不间断电力,风光虽廉价但间歇,核电的稳定输出则像为算法训练与推理提供基础泵血。
这一复兴的核心引擎源自人工智能对于电力的“黑洞效应”。据数据,美国数据中心电力需求预计到2035年逼近全国总量的九成,全球数据中心发电量也将从2024年的约460太瓦时跃至1300太瓦时。科技巨头们四散寻电,微软、谷歌纷纷重启闲置核电站,亚马逊赌注小型堆原型。
核电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碳中和属性:一座AP1000双机组可供百万户家庭用电,生命周期排放接近零,完美契合《巴黎协定》目标。与此同时,日美协议中的铜材、变压器、核级钢材等投资也赫然在列,凸显供应链战略深度。
从产业链角度看,日美协议的溢出效应将重塑全球生态。铀燃料供应将结构性紧俏,核级钢材、涡轮制造、模块化工厂建设将迎来爆发。核电运营期则是金矿:维护服务、废料处理、核燃料再循环都可能成为就业乘数,一个AP1000项目或能拉动数万人就业。氢能融合也是另一亮点:核电闲置时产绿氢,可用于重工业脱碳,拓展场景。
不再是“靠天吃太阳”,未来或是“核+氢+智能”的能源三合一。独到的观点是:核电复兴意味着“绿色核能”范式转向。
过去背负污名的核电,如今借 AI 东风,重新成为脱碳支柱。风光、太阳虽补位,但其间歇性不足,而核电稳稳当当作为基荷,到2030年全球新增核容或翻番,电力碳足迹则有望大幅降温。
人工智能梦圆需要电力护航,核电复兴则照亮智能未来。全球能源博弈中,谁掌握“核芯”,谁就可能掌握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