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初创公司数量呈断崖式下滑 到底什么原因?
原创 · 币海编辑  |  2024年09月14日 2024-09-14
 
币海编辑
超级管理员

中国目前初创公司毫无疑问正在大幅度减少,在经济低迷的今天这一趋势变得尤为明显,根据网易平台援引中国风险投资数据服务提供商TT桔子的数据,中国初创公司的数量,从2018年的51302家,下降至2023年的1202家,5年降98%。

国内股权投资市场也在经历换挡调整期,清科研究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延续下滑态势其中,新募集基金数量和规模分别为1817只、6229.39亿元同比下降49.2%、22.6%;投资案例共3033起,同比下滑37.6%;共发生746笔退出案例,同比下降63.5%。Preqin收集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风险投资下降逾7%,为四年来最低,投资者对初创企业兴趣降温。

中国初创公司数量呈断崖式下滑 到底什么原因?

1、从各方面数据来看,我国一级市场的“募投管退”都处于历史低谷期

毫无疑问,经济的低迷是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国内资金的风险偏好正在不断升高,这里不做过多赘述。

募资方面,2024年第一季度,根据清科创业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数据,季度募资总量为近三年新低。

投资方面,根据清科创业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发生的投资案例数同比下降36.7%。

退出方面,据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4年4月,全球市场中企IPO数量及金额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IPO募资金额再创一年内新低;VC/PE机构IPO渗透率为44%,创近一年内新低。

根据执中ZERONE统计,2023年,中国私募股权S市场交易额规模为740亿元,较2022年下降28%,这也是S市场交易额自2018年以来首次下降。

初创企业下降的同时是新增企业借款大幅下降。今年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000亿元,同比少增4600亿元,其中仅有票据融资增长较多,显示银行通过票据冲量。在社融方面,政府债券净融资占新增社融的50%以上。这些都显示出当前居民部门、企业部门贷款需求相对偏弱,信贷增长从供给侧约束转向了需求侧约束。

有分析称,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国内外经济增速的下滑、美联储加息导致资金成本升高、地缘政治风险、中美贸易摩擦、国内对新兴行业和金融行业加强监管等因素叠加,共同推动了初创公司估值泡沫的破裂。

中国初创公司数量呈断崖式下滑 到底什么原因?

创业、投资的理念同时回归理性,不再盲目追求增长扩张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价值和盈利能力。此前热衷于投资初创企业的中国科技大厂近年来也开始控制规模,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指出,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逻辑还不够清晰,中国90%以上金融资产在银行系统,超过60%的新增社融来自间接融资,整个经济社会的活力受制于银行系统。

金融既要服务实体,又要支持科技创新,还要保证不发生系统风险,以目前我国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制度与体量来看,实现难度依然较大。

2、全球创投陷入低迷

初创企业数量下降,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从全球趋势来看,全球一级市场投融资规模在2021年达到顶峰。

2020年-2022年,是独角兽历史上最活跃的三年,平均两天不到的时间就诞生一只独角兽,2022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外股权投资市场逐渐迈入调整发展阶段,募资和投资规模呈现出不后程度的下降趋势,独角兽成长所依赖的融资环境恶化,估值泡沫破裂,新增独角兽数量大幅下滑,甚至不少独角兽陷入生存危机。

根据投融资数据平台PitchBook的统计,2023年,即便在对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进行大量投资的情况下,美国风险投资公司的融资额创下六年来的新低,投资额下跌30%至1700亿美元,美国活跃风险投资者的数量下降了38%。

中国初创公司数量呈断崖式下滑 到底什么原因?

田轩认为,流动性不足特别是外资投资的减少引发的“高估值泡沫”被打破,对独角兽企业后续融资造成困扰。其次,宏观面上由于全球经济环境与行业发展的变革导致的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发生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独角兽企业的结构性困境。投资者明显更趋于谨慎。

3、对赌与回购滥用

中国初创企业数量减少的另一原因则是“对赌”和“回购”规则的滥用。

据礼丰律师事务所发布的《VC/PE基金回购及退出分析报告》显示,检索沪深交易所2023年受理的项目发现,成功报IPO的企业,约65%设置了回购权条款,上万名企业家或面临过亿元回购责任,“无对赌,不投资”。

今年8月26日,频频上演“真还传”的罗永浩表示,大约20%的锤子科技投资人参与了投资人郑刚发起的仲裁。目前,锤子科技及罗永浩因项目失败产生的债务及利息、诉讼费用等达13亿元,已还8.24亿元。

启明创投的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称,业绩对赌和回购条款是舶来品,其目的是为了让投资人和创业者对未来企业发展的预期有一定差距时,届时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对估值进行调整。

它原本主要用于两类场景,一是企业发展多年,不思进取,不上市,也不分红;二是初创企业当初设想的市场机会已不存在,因而不再需要那么多资金用于发展。

邝子平认为,“业绩对赌安排在过去的10多年里被一些同行滥用了。看到概念不错的项目,不加充分尽调,也无定价能力,更无谈判基础,估值谈判跟菜市场讨价还价一样,最后干脆闭着眼睛赌一把。”

对赌和回购协议已成初创企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回购及退出分析报告》估算,约有13万个项目(一家投资人对一家公司的一次投资,视为一个项目)将陆续面临退出压力,涉及约1.4万家公司。

中国初创公司数量呈断崖式下滑 到底什么原因?

4、国资创投崭露头角

虽然总数下降,但中国头部初创企业有所增加。长城战略咨询9月8日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追踪报告》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016年的131家增长到2023年的375家,8年间增长近2倍。

其中,新晋独角兽企业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超级独角兽企业每年总数保持10家左右。2016-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总估值由近5000亿美元持续攀升至超1.2万亿美元。独角兽的概念由美国风险投资家Aileen Lee在2013年提出,用以形容那些估值10亿美元以上又未在股票市场上市的科技创业公司。

近年来,独角兽企业融资整体承压。2022年,新获融资独角兽企业减少至137家,2023年进一步减少至106家。尽管新获融资的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减少,但能吸引投资者的独角兽企业平均比往年获得更多支持,即融资呈现“低频、大额”特征。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在全球1453家独角兽企业中,美国以703家独角兽领跑,增加37家;中国以340家位居第二,增加24家。另-方面,2023年我国新晋独角兽企业数量为56家,其中多为智能制造、能源电力等“硬科技”企业。

中国的独角兽增加的背后是一级市场正经历前一轮投资周期的落幕和新一轮投资周期的开启。“产业扶持政策+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国资背景投资机构+赛道产业”成为中国独角兽生态的一大发展演变趋势。

据清科研究的统计,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上,国资机构的投资金额占比从2019年的10%上升到了2023年的22%。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国内一级市场资金背景的结构性变化--国资背景投资者比重上升,外资占比下降,市场化LP逐渐消失,美元VC大举退出,支持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国资和产业资本成为人民币基金的最主要出资方,一级市场资金类型转变为以政策型LP和产业资本为主导,各地百亿元、千亿元规模引导基金频繁设立。

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占比逐渐升高,投资风格上也更加谨慎。从国家到地方,越来越多政策出台,引导耐心资金入场。

中国初创公司数量呈断崖式下滑 到底什么原因?

除了独角兽企业的数量,独角兽企业的质量更值得关注。近年海外独角兽水分巨大,催生了大量名不副实的独角兽,缺乏实际需求,商业模式存在缺陷甚至欺诈,如上市后破产的WeWork、爆雪的加密货币独角兽FTX等,国内在商业创新的监管上吸取了过往的一些教训,在风险管控上相对做得更好。

今年6月,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股权投资行业最关心的几大关键问题都得到了回应,包括如何引导长期资金入场、增强创业投资基金筹资长期稳定资金的能力、拓宽退出渠道和优化退出流程、中央企业开展创业投资基金业务、如何推动政策落实实施和有效执行、对于创投机构的发展方向有哪些要求等问题。

5、对于中国初创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三点建议

首先,切实着力于资本市场生态的重塑,进一步激发直接融资的“活水”效应。我们应以全面实行注册制为引领,推进包括交易所公司制改革、采取更灵活的交易制度、完善强制退市标准、优化退市流程环节在内的一系列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配套改革,同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升新型金融产品供给,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力量,打造更加丰多样的金融工具,进一步释放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潜能,使得稀缺的资源真正配置到最优质的资产上。这样做,不仅在长期上有助于经济创新发展,从短期看,也有助于提振信心和拉动内需。

其次,大力支持促进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在内的创业投资市场发展。加强政策支持、引导投资主体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给予充足的各类政策优惠和更广阔的退出通道,引导保险、养老金等多种长期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壮大耐心资本,扩展创业投资市场交易,建立公开交易市场机制,提高市场流动性。

此外,坚定不移地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通过稳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领域开放,不断丰富跨境资产配置工具箱,加快吸引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入市,实现更广范围的国内国际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通过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与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衔接,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有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国际贸易和金融规则,实现更深层次的资本市场双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