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粉”彻底退出政策利率角色,回归流动性管理工具
供稿 · 大存  |  2025年03月25日 2025-03-25
 
大存
初级编辑

3月24日,央行官网发出公告:本月起央行将MLF操作由单一价位中标调整为多重价位中标。

其实,自2024年6月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提出“淡化MLF政策利率属性”以来,央行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来简化政策利率体系,从而突出7天逆回购利率作为核心政策利率的地位。

此次MLF操作调整为“多重价位中标”,即美式招标,这标志着MLF彻底退出政策利率角色,回归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定位。这一调整是继2024年7月MLF与LPR解绑、2024年10月引入买断式逆回购后的第三步改革措施。

此前,MLF利率被视为中期政策利率,与逆回购利率、LPR等多重利率并存,导致市场对政策信号的解读更加复杂。近年来,MLF利率变动常被误读为货币政策的直接转向,这干扰了利率传导机制。此次通过取消统一中标利率,之后MLF会更专注于提供流动性,减少政策干预色彩。

当前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尤其中小银行负债成本高企。MLF采用美式招标后,中标利率将根据机构需求差异化定价,预计整体资金成本下降。多重价位中标机制下,银行可根据自身资金需求灵活报价,避免因统一利率导致的成本倒挂。例如,中小银行可能以略高于大行的利率中标,但仍低于此前固定的MLF利率,从而降低整体负债成本。同时,国有大行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约1.95%,而MLF利率为2.5%,市场化定价可缩小这一差距,从而减轻银行负债端压力。

自2023年启用买断式逆回购后,央行逐步减少对MLF的依赖,转而通过逆回购、国债买卖等工具,来灵活调节流动性。此次调整后,MLF与买断式逆回购形成互补,前者侧重1年期流动性供给,后者覆盖更长期限,工具分工更清晰。
既然,MLF不再承担政策利率职能,转而聚焦于中期流动性投放。其操作方式与买断式逆回购趋同,采用美式招标后,中标利率将反映市场真实需求,提升资金配置效率。
与此同时,3月25日央行开展了4500亿元MLF操作,实现净投放630亿元,这是自2024年7月以来首次净投放。结合此前1-2月通过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净投放1.3万亿元,显示央行维持流动性充裕的意图,缓解债市调整压力。
利率传导机制也因此优化,7天逆回购利率作为核心政策利率的地位进一步强化,短端利率向长端的传导更顺畅。此举有助于形成“政策利率→市场利率→信贷利率”的清晰链条,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

此次MLF操作调整既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里程碑,也是央行应对经济复杂形势的主动作为。对投资者而言,短期需关注流动性宽松带来的债市机会,中长期则需跟踪政策利率传导效果,及银行盈利能力的边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