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关税谈判破裂的原因主要围绕双方在贸易政策上的分歧,特别是美国对日本汽车、钢铁等产品的关税要求,以及日本对美国农产品的市场开放态度。
美国特朗普政府要求日本降低对美国农产品的关税壁垒,特别是大米,并增加美国汽车、钢铁等产品的进口。美方认为日本对进口大米征收的高关税(实际约400%,美国声称700%)是不公平的贸易壁垒,希望日本开放市场以减少贸易逆差。
日本拒绝大幅开放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大米,因其涉及国内农业利益和政治考量。日本政府强调,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最低市场准入”协议,日本每年已进口约77万吨免关税大米,超出部分征收高额关税(每公斤341日元,约2.37美元)。日本认为现有政策已足够,且美国数据夸大了关税水平。
在2025年4月和5月的两轮谈判中,美国不仅拒绝日本提出的10%互惠关税全额豁免,还否决了针对特定国家的关税减免提议。日本则不愿在汽车和农业领域做出更多让步,导致谈判无果而终。
日本首相石破茂和谈判负责人赤泽亮正均来自农业县选区,面临国内农业团体(农协)和汽车行业的强大压力。2025年夏季的参议院选举进一步限制了日本政府的妥协空间。此外,日本持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谈判中曾暗示可能以此为筹码,显示双方博弈的紧张程度。
可是如今,日本面临严重缺米,却到了米荒的程度,为何日本政府还坚持限制稻米进口呢?不得不提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
在2024年,日本就遭遇严重的大米短缺,被称为“令和大米骚乱”,这是自1999年以来首次大米供应危机。尽管如此,日本政府和执政的自民党坚持不扩大稻米进口。
日本长期奉行保护国内农业的政策,尤其是大米作为主粮,象征着粮食安全和文化传统。日本政府通过高关税和配额限制进口大米,以保护本地农民的利益。即便面临米荒,政府优先考虑投放储备米(约100万吨)而非增加进口,以避免冲击国内农业。
日本大米自给率接近100%,这不仅是经济目标,也是政治承诺。日本自民党将主粮自给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担心过度依赖进口会削弱自主性,尤其在当前地缘政治和贸易紧张局势下。
2024年至今的米荒,有很多因素引发,包括夏季高温、台风等天灾导致水稻减产,游客激增推高需求,以及囤货行为加剧供应紧张。本来可以通过大幅增加大米进口可以缓解危机的。
可是政府认为,日本新米上市和储备米投放,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甚至以日本人挑剔,对进口大米接受度低为由,来解释,没有必要扩大稻米的进口。这就是哈耶克提到的「理性的自负」了。
事实上,因为2024年夏季异常高温、干旱和台风(尤其是8月的台风10号)对水稻产量影响超预期,部分地区减产高达10-15%,远超政府最初3-5%的估计。例如,东北地区(日本大米主产区)受灾严重,越光米等优质品种产量下降。新米上市时间因天气和物流问题推迟,部分地区到10月下旬仍未全面铺货。
而投放的储备米的多为陈米(1-2年前的库存),口感和品质不如新米,消费者接受度低。许多家庭和餐饮业宁愿高价购买新米,也不愿选择储备米。政府每周投放数千吨,远低于市场月度消费量(约50-60万吨),难以快速平抑供需缺口。政府投放机制效率低下,部分储备米流向批发商或加工企业(如酿酒或饲料),未能直接进入零售市场,消费者感知不到供应改善。
加上去年夏季开始的日本旅游旺季,访日游客激增推高餐饮业对大米的需求,尤其是寿司、便当等米饭类食品。在米荒初期(7-8月)的媒体报道和社交媒体传播引发恐慌性囤货,零售商开始限购,(每人2-5公斤)进一步加剧短缺感,抵消了储备米和新米的补充效果。
前面说到,日本的自民党坚持「限制稻米进口」,说是为了国家安全?真的是这样么?
当然不是,最关键的政治利益,自民党的核心支持力量是日本农业团体(农协)是,特别是在农村选区。农协强烈反对开放大米市场,因这可能导致本地农民收入下降。自民党在2025年参议院选举前不敢得罪这一票仓。特别是2025年的参议院选举,自民党需要优先安抚农业选民,避免采取可能激怒农协的进口政策。
自民党领导层,如石破茂和赤泽亮正,均来自农业县选区,政治上必须优先维护本地农业利益。开放大米进口可能引发农民抗议,动摇自民党执政基础。
自民党对公众解释,「主粮100%自给是日本在国际博弈中的底线」,尤其在与美国关税谈判紧张的背景下,过度依赖进口大米可能削弱日本的谈判筹码,使其在贸易战中更易受制于人。
日本自1970年代以来通过《食管法》等政府统购统销的政策来保护大米产业,但是,却因此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集团和政策惯性。即便米价飙升至近20年最高,政府仍倾向于维持现有体系,而非通过进口解决问题。
日美关税谈判破裂源于双方在汽车、钢铁和农产品市场开放上的核心分歧,日本不愿在农业领域妥协是关键症结。日本米荒虽严重,但自民党因政治票仓、国家安全和历史政策惯性,坚持不扩大稻米进口,而是通过储备米和新米上市缓解危机。这种策略短期内维护了国内农业利益,但也加剧了米价高企和供应紧张,可能为未来的贸易谈判和国内政策调整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