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劳工执法:美国为何对盟友的工人下手?
原创 · 币海独步者  |  2025年09月09日 13小时之前
 
币海独步者
站内编辑

上周,美国国土安全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对韩国现代与 LG 合资的新能源电池厂展开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点执法行动,共逮捕了475名非法劳工,其中约300人为韩国公民。

这些工人多数持有旅游或商务签证入境,但没有合法的工作许可。现场抓捕的画面犹如战场,有人慌乱间钻进通风管道,有人跳入工厂的污水处理池,但最终仍被逮捕后一字排开戴上手铐。

而全球舆论震惊的并非是其执法的高压姿态,而是震惊于这场突袭针对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偷渡劳工,而是所谓让制造业回归美国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高端外资工厂。

韩国舆论反应强烈,《东亚日报》社论称这对在美经济活动产生了“寒蝉效应”,《每日经济》则用漫画讽刺,指出特朗普一方面鼓励外资投资,另一方面却粗暴的对待外籍员工。

韩国总统李在明立即下令外交部介入,驻美大使与外长紧急协调,确认将以包机接回约300名韩国工人。首尔政府更表态,将寻求改善赴美韩国工人的签证制度,“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然而,美国方面的态度显得复杂而矛盾。白宫的“边境沙皇”霍曼宣称:将继续扩大对企业的移民执法力度,显示出继续打击“非法雇佣”的强硬态度。而国土安全部则只强调此次行动是根据现有的移民及劳工政策单纯的执法行为。

不过,对比这些强硬的言论,特朗普本人的口风却略显缓和,他强调美国仍欢迎国外的投资,并鼓励企业“合法”引进“聪明、有才华的技术员工”,承诺会让这一过程“快速且合法”。

但矛盾的在于,美国新能源产业对亚洲技术存在高度依赖,可全球前十大电池企业中,只有三家来自韩国,其余七家全是中国企业,这意味着美国只有韩国一个选择,否则其本土几乎没有能在规模与技术上独立支撑的工厂。

此次被突袭的在乔治亚州的韩国电池厂总投资高达43亿美元,是该州历史上最大经济开发项目之一,而更早前,韩国宣布将通过3500亿美元基金促进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现代也承诺扩大对美投资至260亿美元来建设机器人基地。

但韩国媒体开始质疑,美国政治形态、劳工政策与粗暴态度是否值得韩国继续履行承诺?

毕竟,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矛盾是顽疾,很难根除。美国工会力量极为强大,坚决反对大规模引入外国技术工人,理由是担心本土工人利益受损。但事实上,外籍工人并非仅是“廉价劳力”,他们很多是具备特殊技能的技术人员。

韩国企业申请过大量工作签证,但美国制度壁垒难以突破,迫使厂方只能铤而走险,以观光或商务签证派遣工人赴美。这种“投机取巧”既违反美国法律,也说明美方制度设计难以匹配现实产业需求。

特朗普政府的选择则是利用移民议题作为政治工具。突袭行动不过是旅行特朗普的政治承诺,传递出“保护美国本土工人”的信号,从而强化了他对中下层选民的政治动员。

这种“一鱼两吃”的策略:对内激化本土中产对移民的警惕与敌意;对外则在外交场合继续欢迎外资,把自己塑造成既强硬又开放的双重角色。然而,这种摇摆政策让盟友和投资者感到不安。

人们不仅会问:美国若能轻易将外籍员工推向被捕、被遣返的境地,未来任何投资承诺都只是政治谈判的筹码。

一方面,美国新能源与半导体等战略产业迫切需要外部资本与高技能劳动力;另一方面,本土劳工群体和工会对外来竞争高度抵触,政治人物正是利用这种情绪反复拉扯、谋取选票。

而不仅仅是韩国企业,包括中国台湾的台积电都在担忧其在美设厂是否也会面临类似风险。而且,严格的来说,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自动化”进程会越来越高,着将会压缩现有工人的数量,这也是美国工会担忧且不允许的。

而在此之前,高度复杂的工厂建设仍需要大量熟练人力,新建设的工厂需要尽快投入生产才能获取盈利。这些矛盾相互纠缠,特朗普的安抚言论并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而面临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美国的执法行动将不断制造新的紧张。

在特朗普言辞中,“只有强者才有资格对话”,但这种姿态似乎对于盟友而言却越来越像一种威胁。如果说美韩十天前的首脑会晤还在强调深化经贸合作,那么这场突袭显然打破了双方的互信氛围。但这也是对美国的投资承诺必须要承担的政治与制度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