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贸易“动脉”如何改变俄乌战场平衡?
原创 · 林天心  |  2025年09月17日 2小时之前
 
林天心
初级编辑

三年多来,乌克兰的战火未曾停歇,而战场之外,另一场更隐秘的博弈早已拉开帷幕。俄罗斯能持续维持军事行动,表面看是其战争机器仍在运转,实则背后有一条看不见的供应链在支撑——这条链的起点,不在莫斯科,而在北京。中国并未直接提供武器,但其与俄罗斯的贸易额在2024年突破2370亿美元,能源、技术、金融、物流的全面对接,已让这场战争的持续成为可能。这不是偶然的经济往来,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战略协作,其本质,是中国在全球权力结构重塑中,以“安全优先”替代“发展优先”的深层转向。 

过去四十余年,中国的增长逻辑清晰而单一:融入全球体系,换取发展空间。世界看到的是一个以出口为导向、依赖外资与技术引进的经济体。但这一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逆转。从“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至今,中国政策的核心已从“做大蛋糕”转向“守住蛋糕”。发展不再自动带来安全,反而安全成为发展的前提。这种范式转换,意味着经济决策不再单纯追求GDP增长,而是服务于更宏大的战略目标——政权稳定、技术自主、供应链安全、军事现代化。在这一框架下,对俄关系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为什么是俄罗斯?因为对中国而言,俄罗斯已从一个潜在竞争对手,转变为战略缓冲。它不只是一块毗邻的领土,更是一个能持续牵制美国注意力的“战略吸铁石”。当美军的军舰部署在东欧、军援流向乌克兰、国会辩论对乌拨款时,中国在台海、南海的动作便获得了更大的操作空间。这种“间接战略”不靠正面冲突,而是通过制造外部压力,迫使对手分散资源。正如本世纪初美国深陷中东,中国得以在亚太悄然崛起;如今,乌克兰战场正扮演类似角色,而中国是这场消耗战的隐性受益者。 

但这种受益并非没有代价。中国选择支持俄罗斯,意味着它必须承受与西方体系渐行渐远的风险。欧洲多国已开始审查中国投资,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反胁迫工具也逐步启用。然而,这些经济反制并未动摇中国的战略选择。原因在于,当前中国决策层的思维中,经济利益已让位于安全考量。即便双边贸易受损,即便面临次级制裁,只要能确保俄罗斯不倒、美国分身乏术,北京就愿意承担代价。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军事化”倾向——即经济工具被系统性地纳入地缘战略框架,成为施加影响力、实施威慑的手段。 

更深层的变化体现在金融与技术领域。俄乌战争加速了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俄罗斯企业大量采用人民币结算能源贸易,俄银行体系中的人民币存款甚至超过美元,这不仅改变了双边结算结构,更在动摇美元主导的全球支付体系。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借机测试其跨境支付系统、完善本币互换网络,并推动与非西方国家的金融合作。这种“去美元化”尝试,表面上是应对制裁的被动反应,实则是中国构建平行经济秩序的主动布局。它不追求立即取代美元,而是为未来可能的全面脱钩准备“备用系统”。 

技术层面同样如此。俄罗斯因被排除在西方高科技体系之外,不得不向中国开放部分军事技术合作,包括航空发动机、雷达系统等敏感领域。这些技术曾是莫斯科长期封锁的对象,如今却因孤立而被迫共享。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获取关键技术的窗口,更是检验自身技术替代能力的试验场。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模式正在形成一种“非西方技术联盟”的雏形——以中俄为核心,联合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平台,构建独立于美国主导标准之外的技术生态。这种生态未必能在短期内赶超,但它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从而削弱西方在规则制定上的垄断权。

中国的策略之所以奏效,还在于它精准利用了欧洲的结构性弱点。欧盟虽试图“去风险”,但成员国在能源、市场、外交上的利益差异,使其难以形成统一战线。中国则采取“分而治之”策略:对德国、法国等大国,以大规模投资和市场准入换取政治中立;对中东欧国家,则以贸易限制施加压力,迫使其在涉华议题上退让。这种差异化应对,使得欧洲在对华政策上始终无法形成合力。而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战略模糊”——既不公开支持侵略,又不切断对俄支持——进一步放大了欧洲内部的认知分歧,让“是否将中国视为安全威胁”成为长期争议话题。 

但真正的挑战在于,中国并不追求短期胜负,而是着眼于长期权力转移。它不希望俄罗斯速胜,以免刺激西方全面团结;也不愿其速败,以免失去战略支点。最理想的状态,是战争陷入僵局,让欧洲持续消耗资源、美国无法抽身、北约陷入疲劳。在这种“低烈度持久战”中,中国得以稳步推进自身议程:强化军民融合、扩大在中亚与北极的影响力、深化与全球南方的合作。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本质上是一种耐力博弈,考验的是体制的韧性与战略定力。 

对欧洲而言,问题已不再是中国是否“中立”,而是它是否已成为冲突的“系统性参与者”。当中国通过贸易、金融与技术合作,实质性延长战争周期时,它已不再是旁观者。而欧洲若继续将对华关系局限于经济范畴,忽视其安全外溢效应,终将陷入被动。真正的应对之道,不是简单脱钩,而是重构战略认知:将中国政策置于“安全—经济—技术”三位一体的框架下审视,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避免被短期利益绑架。唯有如此,才能在日益复杂的战略环境中,守住自身主权与独立性。

这场博弈的终点,或许不是某一场战役的胜负,而是全球秩序的重新定义。中国正试图证明:一个非西方大国,可以在不直接挑战现有体系的前提下,通过耐心布局、间接施压、分化对手,逐步改变权力格局。而欧洲,正站在这一变局的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