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AI的世界挖“金子”还债?谁又在躺着数钱?
原创 · 币海独步者  |  2025年10月14日 8小时之前
 
币海独步者
站内编辑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两百年前,来自欧洲的移民,提着镐头奔向“遍地黄金”的美国加州,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而今天,创业者们抱着 GPU 和融资计划,奔向 AI 的热潮中,宛如一场21世纪版的“加州淘金梦”。

从普通人到资本家,从教授到政客,所有人都在谈论它,憧憬它,也追问着同一个问题:钱到底流向了哪里?谁在真正赚钱?又是谁在默默为梦想买单?

在19世纪中叶的加州淘金潮中,成千上万的淘金客蜂拥而至,想挖出属于自己的金块。但事实是,大多数人最后只挖出了债务。真正发财的,是那些卖镐头、卖靴子、开酒馆、租床位的商人。

而今天的 AI 行业,不过是换了场景的重演。AI 实验室和创业公司就是那群淘金客——热血、烧钱、冲劲十足,却常常一地鸡毛;而“卖铲子”的人——英伟达、台积电、亚马逊云、微软 Azure——才是坐等收钱的赢家。

其中,最大的“淘金者”就是 OpenAI,一个看起来风光无限,年收入高达120多亿美元,但背后却在烧掉差不多80亿现金的AI公司。Anthropic(大语言模型 Claude 的开放商)也一样,营收在涨,亏损更快。

因为要训练一个新模型,光 GPU 的账单就可能破亿。于是这些 AI 公司不得不签下类似债务的多年云计算合约——比如 OpenAI 与甲骨文合作的3000亿美元的传闻。无论赚不赚钱,这钱都得交。有人干脆给它起了个名字:“云债务”。

再看看中游的巨头们——亚马逊、微软、谷歌这些“云端地主”。他们买芯片、建数据中心、抢电力、铺光纤,然后把算力打包卖给所有人。AI 公司在底下拼命挖矿,他们在上面稳定收租。

亚马逊云上季度的营业利润超过100亿美元,谷歌云也赚了近30亿。就算微软说 AI 让成本飙升,它的云业务毛利率依然接近70%。这些公司本质上就是现代版的“旅店老板”:无论淘金客成功与否,房租先交了再说。

当然,支撑这一切的,是一个更基础的体系——电力和土地。AI 模型不是在云中漂浮,它们要落地在一个个能耗惊人的数据中心里。

以美国弗吉尼亚州为例,当地的 Dominion 能源公司正投资数百亿美元扩建电网,只为让 AI 服务器能保持运转。到2030年,俄亥俄州的数据中心用电需求预计会从600兆瓦飙升到近5000兆瓦。

而电力公司的投入,最终往往要由普通用户买单——换句话说,不管你愿不愿意,普通人也需要为AI的未来支付账单。

土地则成了新“金矿”。特别是拥有靠近变电站、光纤主干网、冷却水源的地块,已经成了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新宠。

比如 Digital Realty 和 Equinix(数字中心托管平台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公司)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净利润分别达到10.5亿美元和3.68亿美元。它们的生意和 AI 技术突破没有半毛钱关系,靠的就是“地段、地段、地段”。

但最赚的,还得数 AI 世界的“镐头之王”——英伟达和台积电。英伟达在2025年第二季度创下467亿美元的营收,其中411亿来自数据中心业务,利润率高得像巅峰时期的微软。它不仅靠硬件吃饭,还牢牢掌控 CUDA 生态,让整个行业被迫“用它家镐头挖矿”。

台积电则负责制造这些芯片,季度营收超过300亿美元,毛利率接近六成。AI 公司在想尽办法赚钱去还债的时候,芯片企业则在疯狂数钱。

而在更高的一层,就是那些用钱生钱的玩家——黑石、贝莱德、主权基金。他们是这场 AI 淘金热的“银行家”,用债务、股权和租赁把一切包装成金融产品。

CoreWeave(技术风投公司)靠着英伟达芯片抵押借出75亿美元,黑石更是放话要在宾夕法尼亚投资250亿美元建 AI 数据中心。投资基金把未来的租金和算力收入提前兑现成现金,而真正背风险的,是那些必须把机器开满、账单付清的AI公司。

归根结底,这场 AI 繁荣是一个多层经济金字塔。底层的创业公司在冒险试错,中间的云服务商在稳定赚钱,最上层的芯片厂和资本方在坐收红利。就像金矿开采一样,利润向上流,风险向下压。

但别忘了,淘金潮结束后,金子确实带来了财富,却也带来了荒地、债务和社会重构。今天的AI不会挖空山脉,但它正在重新分配电力、土地和资本的秩序。真正的后果,不会体现在估值表上,而会出现在电费账单、水资源规划和城市规划中。

所以,当人们再一次喊出“AI 改变世界”时,也许更准确的说法是:AI 正在改变谁能从中赚钱。而眼下的赢家,很可能不是那些在挖“金矿”的公司,而是那些静静数着租金、电费和芯片利润的“旅店老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