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治理
传统的中心化治理结构
传统的治理结构有跨国组织、政府、NGO、公司、行业组织等,包括ICANN、IETF、WC3、IGF这类互联网治理机构机构。传统治理结构或多或少都是中心化或者高度中心化的,类似完全是倒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治理
区块链治理的理想奉行去中心化的自发式治理,治理结构包含激励和协同方式都经过预先设计,治理结构更加扁平化。
区块链技术仍然是一项处于初期的创新技术,技术、社区、市场仍然变动不居,在比特网络之外也没有形成真正延续性的治理形式。区块链作为核心的去中心化软件治理更加灵活,因而可以进行更多的治理结构的设计和尝试。
区块链治理结构
区块链的治理围绕狭义的链上共识机制。区块链治理有两个基本要素:
1.激励:存在于区块链管理结构中的群体和个人必须受到激励,以促进网络的开发、维护和使用,提出对他们自身有利的建议,并集体采取行动。
2.协调机制:网络中的所有节点不太可能团结一致。因此,管理模型必须包括协调的机制,允许节点之间围绕共同的目标努力。
链上治理和链下治理
区块链执行方式大致可以分为链上治理和链下治理两种。
链下治理更类似于传统的线下沟通协调的治理结构,开发者、矿工、用户。经济实体都可能形成各自的群体,群体内外协作的同时互相制约,达到利益制衡,并且不断开拓区块链网络的可用性,提升区块链价值,达到共同福祉的增加。例如比特币、以太坊BIP、EIP的升级改进流程,矿工用矿机投票,用户用持币来投票,实现各自利益诉求。链下治理对缺乏技术专业的用户比较不利。但矿工和用户的联合可以实施硬分叉对抗开发者的霸权。
链上治理需要时间来演化。它多会采取类似直接民主的投票方式,让用户更深入介入区块链系统治理。将治理的政治问题转化为设计理念和技术实现的问题,以协议的方式固化,同时规定改变协议进行升级的流程和手段。链上治理更加直截了当,更加扁平化。但链上治理面临协议规则无法强制执行的问题。链上治理就像是成文法,而链下治理则是自然生长的习惯法。
区块链治理的理想和现实
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之间是有区别的。规则的制定就是治理。区块链管理的核心问题是“通过计算来信任”,或者从信任人转向信任数学,忽略潜在的政治因素。
2017年,牛津互联网研究所教授Vili Lehdonvirta在艾伦图灵研究所的一次演讲中,概述了区块链管理悖论:“不寻租,不滥用职权,不搞政治……这就是很多人对区块链如此感兴趣的原因:现象中的区块链可以改变经济组织,改变权力的主导关系。不幸的是,现实总要让人失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