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最近在一次播客中爆料,公司目前有5000个技工岗位空缺人,这些岗位年薪最高能开到12万美元(约合85万人民币),几乎是美国工人收入中位数的两倍,却依然没人愿意干。
他强调,这不是福特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美国制造业的通病:需要体力+专业技能的岗位严重缺人。“我们国家麻烦大了,但大家谈得还不够多。”法利说,美国现在有超过100万个关键蓝领岗位空着——卡车司机、水电工、工厂技工、急救人员……全是支撑社会运转的工种,却没人愿意做。

埃隆·马斯克看到相关报道后直接在X上回应:“美国严重缺乏愿意干高强度体力活、甚至愿意接受培训的人。”
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失业率4.3%,但制造业仍有40多万岗位空缺。2024年一项针对200家制造企业的调查显示,超一半的企业把“招人难、留人难”列为头号难题。
法利感慨,这些工厂岗位曾经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摇篮。他祖父就是福特第389号员工,靠装配T型车养活了一大家子。如今福特已经取消了最低薪资等级,还在2023年与UAW协议里承诺四年涨薪25%,钱给得够多了,但就是没人来。核心问题出在教育和培训体系:学会拆装一辆超级皮卡的柴油发动机需要五年实战经验,可美国几乎没有像样的职业技术学校,年轻人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学。
美国蓝领技工荒的根子在于文化和教育双重失灵。过去40年,美国社会把“上大学=成功”洗脑洗得太彻底,职业教育被当成“失败者的选择”,结果就是年轻人宁愿读个没用的文凭去送外卖,也不愿进厂当技工拿高薪。加上“工作生活平衡”“远程办公”“不加班就是人权”的流行文化,进一步把体力劳动妖魔化了。12万美元年薪听起来很多,但对很多人来说,“体面”和“轻松”比钱更重要。
特斯拉就是最鲜活的对照实验。
同一套图纸、同样的机器人密度,特斯拉在美国弗里蒙特工厂和中国上海工厂的生产效率完全是两个世界。
2024年数据现实:上海工厂员工人均年产车辆约50辆,是美国工厂的2-2.4倍。
上海工厂2024年产能已超95万辆,弗里蒙特只有65万辆左右,工厂面积和设备投入差距没那么大,差的主要是人。
薪资方面,美国工厂技工平均年薪在10-15万美元区间(含加班和奖金),上海工厂普通产线工人税前年收入大概12-18万人民币(约1.7-2.5万美元),大概只有美国的1/6-1/5。
马斯克不止一次公开说过:中国工人“凌晨三点还在干活”,美国工人“想尽办法不去工厂”。上海工厂员工普遍接受“996”甚至更长工时,培训意愿极强,一条新产线能用几个月就爬坡到满产;弗里蒙特工厂受工会规则、劳资深员工保护、加班限制等影响,同样的产线爬坡经常要拖一年以上,员工更在意休假和福利而非产量。

结果就是:上海工厂在2024年贡献了特斯拉全球近55%的产量,却只用了远少于美国工厂的人力成本。这不是中国人“天生更能吃苦”,而是文化和激励机制的差异——中国工人把工厂工作当成改变命运的阶梯,美国很多人把它当成“不得不干的苦差事”。
如果美国继续这样下去,制造业空心化只会更严重。高薪也救不了“不想干”的心态。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彻底重塑职业教育和文化认知,要么就像特斯拉一样,把更多产能搬到愿意干活的地方去。现实很残酷,但数据不会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