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内地资金救香港楼市?“购房资金通”或正在路上
原创 · 以太坊信徒  |  2025年08月26日 2025-08-26
 
以太坊信徒
站内编辑

香港的房地产市场一直是其经济体系中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着政府的财政收入、居民的资产状况、消费行为以及诸多关联产业的运作。历史上,2003年的楼市暴跌曾导致大量家庭陷入负资产困境,甚至引发了数十万人上街抗议的浪潮,凸显了其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受全球地缘政治动荡、美联储加息周期等多重因素冲击,香港住宅价格从2021年的峰值开始持续下滑。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私人住宅价格指数同比进一步下跌约7.76%,整体市场已累计回调近三成,徘徊在低迷状态中。面对楼市复苏乏力,香港各界对中央政府介入的期待日益高涨。

今年初,香港最大政党民主建港协进联盟的前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慧琼公开表示,将在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建议借鉴“沪深港通”的资金闭环模式,推出“购房资金通”机制,允许内地与香港居民互购房产。这一构想的核心在于资金的封闭循环:内地居民可将人民币转换为港元在港置业,但出售物业后资金须兑回人民币并返回内地,以防止资本外逃。

该提议迅速获得多位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的联署支持。在两会上,港区代表团共提交了数百项议案,其中包括集体推动“购房资金通”。此外,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上个月底首次透露,当局正与中央相关部门探讨适度放宽内地人才调资赴港的限制,以便利高层次人才置业,同时避免引发大规模资本外流。

长期以来,中国内地实施严格的外汇和资本账户管制,资金跨境流动受限。过去虽有一些灰色渠道允许内地居民将资金转移至香港买房,但近年来监管趋严,导致此类操作难度加大。2022年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旨在吸引内地专业人士赴港工作和定居,以填补本地人才缺口,然而许多参与者反馈,由于资金管制,无法顺利在港购房。

港媒近期报道了个别案例,例如一位在香港获得硕士学位并工作一年的方姓女性,其合租房屋租约即将到期。她评估后认为购房比租房更经济,于5月底在港岛东区购入一间约220平方英尺的单位,总价逾420万港元(约合70万新加坡元),首付占比50%至60%,即约200万港元,其余通过贷款解决。由于家族在海外无资产,她调动资金的过程颇为曲折:虽尝试使用跨境支付工具,但年度限额仅5万美元(约6.4万新加坡元),最终需动员亲戚合力凑齐。过程中,大额转账还引发银行卡冻结,需要亲自到柜台解锁。她感慨,若欲购买更大户型,缺乏其他合规途径,资金转移将更具挑战。

李慧琼的倡议结合陈茂波的表态,暗示这一措施可能已获得中央初步认可,或将在未来落地。

不过,截至2025年年中,并未见“购房资金通”正式实施,取而代之的是其他政策调整,如取消针对非本地买家的额外印花税,并将首付比例降至30%,这些举措显著刺激了内地买家的参与。根据最新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内地买家在香港购置了8133套住宅,占总成交量的24%,总支出达906亿港元,同比销量增长68%、价值增长43%。他们主要青睐二手市场,平均成交价约1100万港元,聚焦中小型物业。

分析机构如瑞银早前报告预测,若类似“购房资金通”的资金池规模达1000亿元人民币(约179亿新加坡元),以70%按揭率计算,可注入约3630亿港元的购买力,相当于去年香港住宅总成交额的八成以上。这将有力提振市场活跃度,尤其在楼价下行导致政府收入锐减、财政赤字加剧的背景下,增加交易量可间接提升印花税等收入,缓解压力。

然而,此类政策也可能带来隐患。尽管1000亿元仅占中国外汇储备的0.5%至0.6%,但在香港这一小型经济体中,这笔资金若长期流通,或扰动本地外汇储备稳定。更关键的是,香港土地资源有限,供应长期紧缺。若资金短期内大量涌入,楼市可能急速反弹,重现十余年前的价格泡沫。对于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年轻人而言,现行房价已负担沉重,进一步上涨将加剧置业难度,这是决策者需警惕的风险。

总体而言,香港楼价的剧烈波动总会引发社会分歧。港府将于9月中旬发布新一年度施政报告,届时是否推进相关措施及其细则,将考验当局的平衡艺术。

就我个人观点而言,“购房资金通”或类似跨境置业便利化政策虽未正式落地,但现有措施如印花税减免和首付调整已显成效,推动内地买家涌入并部分稳定市场。这体现了内地与香港经济融合的积极一面,可能在短期内逆转楼价下行趋势,帮助消化库存并支撑财政。然而,从长远看,香港楼市的未来仍面临不确定性:全球利率环境、地缘政治风险及本地土地供应瓶颈是关键变量。如果美联储持续降息并伴随经济软着陆,楼市或迎来温和复苏;但若忽略结构性改革,如增加公营房屋供给和改善可负担性,单纯依赖外部资金注入恐酿成新泡沫,最终加剧社会不均。总体上,我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通过智慧政策,香港可实现可持续的楼市均衡,但需优先保障本地居民利益,避免重蹈历史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