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需求不足的挑战,如何解除制约消费的障碍因素,这不仅事关市场信心,更影响着我国经济转型的进展和方向。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而不是工具。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居民更好地消费,因此将制约居民‘能消费’‘敢消费’和‘愿消费’的问题解决,是大幅增加消费的关键。 “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当今必然的导向。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制定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专项措施,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从放宽准入、减少限制、优化监管等方面入手,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
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
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
完善免税店政策,推动扩大入境消费。
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健全县域商业体系。
完善全口径消费统计制度。
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在案例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地区已经在类似政策的引导下取得了积极成效。比如,某地通过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提能增收行动,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消费与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服务消费领域,一些城市积极推进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不仅解决了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释放了他们的消费潜力,还带动了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政策引导对于激发消费活力的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高能效等级家电、智能家电销售实现较快增长,AI学习机和智能穿戴网上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36.6%和31.5%。更新潮、更智能、更契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成为当下的消费风潮。
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在创新消费场景和构建消费新业态方面,要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深化新技术应用消费场景智慧化,促进传统商圈向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转变。另外,要完善便捷高效交通网络,畅通物流通道,提升消费便利度。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支持平台企业创新消费模式和场景,打开县域农村下沉消费市场。
扩大消费不是“为了消费而消费”,而是要拓宽居民的消费场景和渠道,使居民通过消费为自身“投资”和“赋能”,从而从不同渠道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形成进一步扩大消费的持续动力,最终使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