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海关总署于11月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以美元计价的10月出口额同比减少了1.1%。这一表现远低于市场预期,此前经济学家们在路透社的调查中普遍预计将实现3%的增长,与2025年9月份8.3%的强劲增幅相比,更是出现了显著回落。
进口方面,10月份的同比增长率为1%,同样未能达到预期的3.2%,且远低于9月份的7.4%水平。这反映出中国整体外贸活动在近期有所放缓。
路透社分析指出,上个月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有所减弱。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跌至半年来的最低点,表明全球市场需求对中国商品的吸纳能力有限,许多工厂主反馈新出口订单量大幅缩减。

此外,今年10月初,中国政府宣布进一步加强稀土出口管制,此举引发了国际关注。随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将考虑对中国商品实施高达100%的关税,这一度加剧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
不过,上周中美两国领导人在韩国举行会晤后,紧张氛围有所缓和。双方达成共识,将原计划于11月10日到期的关税豁免协议延长一年。尽管如此,中国对美出口商品仍需面对平均约45%的关税负担,这高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会严重挤压中国制造商利润的35%阈值。
据经济学家估算,美国市场的流失已导致中国整体出口增速下滑约2个百分点,相当于对国内生产总值(GDP)造成约0.3%的负面影响。
作为对这一数据的观察,我认为中国出口尽管面临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需求疲软的挑战,但其韧性不容小觑。中国已在积极推动出口多元化,向“一带一LU”沿线国家及新兴市场的倾斜可能在中期内缓冲部分压力。同时,技术升级和供应链本土化也将帮助中国制造商提升竞争力,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不过,如果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升级,短期内出口波动性可能会加大,需要政策层面的灵活应对以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