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紧张局势缓解的预期下,比特币(BTC)自2月以来首次突破10万美元大关,创下新的里程碑。根据CoinDesk数据,截至5月9日,比特币价格飙升至102,826.5美元,单日涨幅达5.15%,带动整个加密货币市场全面回暖。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市场信心的显著恢复,也反映出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抗通胀属性正被越来越多投资者认可。
政策与机构双轮驱动
1.贸易协议提振市场情绪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四宣布与英国达成首份贸易框架协议,双方同意降低农业、化工、能源等领域的关税壁垒,这一消息直接缓解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紧张氛围。分析师指出,贸易摩擦的缓和降低了传统资产的不确定性,促使资金流向具有跨国界属性的比特币。Pantera Capital分析师Cosmo Jiang强调,「比特币的数字化特性使其免受关税影响,成为经济低迷期的避险首选」。
2. 机构与政策的双重加持
美国亚利桑那州正式成为全美第二个设立比特币战略储备的州,允许将最高10%的公共资金投资于加密货币,这一举措标志着公共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的认可进入新阶段。与此同时,新罕布什尔州也通过法案建立加密货币储备,萨尔瓦多则持续增持比特币,强化其作为法定货币的地位。机构层面,美股上市公司Semler、Thumzup等近期宣布大规模增持比特币,进一步推高市场需求。
3. 技术面与资金面共振
从技术角度看,比特币已突破101,500至106,500美元的关键阻力区间,若能站稳101,000美元上方,有望挑战1月创下的历史高点109,225美元。渣打银行数字资产主管Geoffrey Kendrick上调预测,认为比特币第二季度可能达到12万美元,甚至年底冲击20万美元。衍生品市场同样释放积极信号,CME比特币期货未平仓合约创历史新高,融资利率居高不下,显示市场看涨情绪浓厚。
以太坊(ETH)强势跟涨
1. 价格飙升与技术突破
以太坊在比特币带动下表现更为亮眼,5月9日价格突破2,200美元,单日涨幅近20%,创2月以来新高。这一涨势得益于以太坊「上海升级」的顺利推进——该升级于5月初完成,允许质押的ETH解锁,显著提升了流动性。分析师指出,质押ETH的释放并未引发抛售,反而吸引更多机构参与质押,目前质押总量已超过1,800万枚,占总供应量的15%。
2. DeFi与NFT生态繁荣
以太坊作为DeFi和NFT的核心平台,近期生态活跃度显著提升。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交易量环比增长35%,NFT市场交易额突破5亿美元,其中蓝筹项目如Bored Ape Yacht Club地板价回升至30 ETH以上。香港首家虚拟银行众安银行(ZA Bank)宣布支持ETH交易,进一步降低了传统投资者的参与门槛。
3. 机构布局与技术前景
资产管理公司Galaxy Digital推出ETH信托基金,国雄资本计划在香港设立数字资产管理公司,重点布局以太坊生态。技术层面,以太坊分片技术(Sharding)的测试进展顺利,预计2025年底前上线,届时网络吞吐量将提升至每秒10万笔交易,为大规模商用奠定基础。
M2扩张与全球监管松绑
1. M2货币供应量推动资产重定价
全球M2货币供应量在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7%,达到326.06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分析师认为,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通胀预期促使资金流向抗通胀资产,比特币和以太坊作为「数字稀缺资产」成为最大受益者。Galaxy Digital预测,M2的持续扩张可能推动比特币在2025年达到15万美元。
2. 全球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香港特区政府在2025年财政预算案中提出将发表第二份虚拟资产政策宣言,计划就场外交易及托管服务发牌制度进行咨询,并推动法币稳定币监管框架落地。美国密苏里州众议院通过法案,免除比特币等加密资产的资本利得税,为投资者提供税收优惠。此外,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将于2025年7月生效,为行业发展提供明确法律框架。
技术回调与长期机遇并存
1. 短期波动风险
尽管市场整体看涨,但需警惕技术性回调压力。比特币若跌破93,780美元的短期支撑位,可能下探8万美元水平。此外,杠杆资金的涌入导致市场波动加剧,5月8日近20万人爆仓,空单占比超过80%,显示部分投资者对短期涨幅持谨慎态度。
2. 长期增长逻辑稳固
从基本面看,比特币的稀缺性(总量2100万枚)和去中心化特性使其在主权货币信用体系动摇的背景下更具吸引力。机构投资者通过ETF和信托持有比特币的比例已超过10%,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以太坊则凭借技术迭代和生态扩张,有望在Web3.0时代占据核心地位。
比特币重回10万美元不仅是价格的突破,更是加密货币市场成熟度的体现。政策支持、机构入场和技术创新共同构成了市场上行的「三重动力」。尽管短期波动不可避免,但长期来看,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比特币和以太坊作为数字资产的代表,其战略价值将进一步凸显。投资者需在把握机遇的同时,密切关注监管动态和市场情绪变化,以应对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