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开始,全球投资者的目光,不再是紧盯某家科技巨头的财报,而是死死盯住了——一张图。
就是那张被特朗普高调公布的关税图谱。这张图列出了一系列国家对美国商品所征收的关税率,紧接着就是美国准备对等征收的反制关税。
但更离奇的,是这张图背后的计算方法。其计算逻辑简单的出乎人意料,用“贸易赤字 ÷ 进口额”即可得出所谓的对美关税率。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关税对关税,也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精密计算,而是一张可以用简单公式加excel表格拉出来的简单数字游戏。
比如,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为2954亿美元,而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为4389亿美元。将前者除以后者,得到的恰好是67%。于是,美国宣布:中国对美关税为67%,我们将“对等”反制。
同样的算法,也被套在越南等国身上。这不是经济学里常见的关税计算法,却成了特朗普团队标榜的“公平贸易基准”。
背后的逻辑,其实简单粗暴:如果我们对你有贸易赤字,那一定是你对我们不公平;那么我们就征收等比例的关税,直到赤字为零。
Natixis资深经济学家Trinh Nguyen指出:
“这种算法的核心,其实是一种以赤字为衡量‘不对等’的简化逻辑。这对很多发展中亚洲国家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毕竟,让一个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突然增加对昂贵美国产品的进口,来抹平贸易赤字,听起来更像一个悖论。
这么奇怪的算法,特朗普政府到底是怎么想的?
答案其实藏在USTR(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一段文字里:
“尽管精确量化各国数万项政策的影响极其复杂,但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让双边贸易赤字趋近于零的关税水平,来代理这些影响。”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代理。也就是说,这种算法不一定反映真实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实则是一种策略模型、策略性武器,用来逼近一个谈判目标。
正如野村证券的全球宏观研究主管Rob Subbaraman所说:
“这套模糊的算法或许为美方谈判预留了更多操作空间,但也可能损害美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可信度。”
我们可以把这次关税算法事件看作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经济操作:
对内,它是一个简单明了、情绪鼓动型的口号工具:“别人对我们不公平,我们要收回公平!”
对外,它是一个谈判筹码,可以灵活调整、施压的经济武器。
而市场,对此的第一反应是恐慌——因为算法背后,是一整套规则可能被重新定义的信号。
可是,如果这世界的贸易规则,真的可以用一个“赤字除以进口”的公式来定义,那全球化,是不是也就变成了一个带公式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