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包括房地产危机和高青年失业率。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预计将低于其他亚洲国家。
一份来自 Visual Capitalist 的研究报告,他们基于汇丰银行截至 2024 年 11 月汇编的数据,预计在 2023 年至 2026 年期间,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在 2023-2026 年期间的人均 GDP 增长率将达到 6.5%,预计中国的人均 GDP 增长率仅为 3.9%。
为了应对经济挑战,中国高层领导人已表示计划采取更强有力的刺激措施,以帮助填补消费需求缺口。中国高级官员还表示计划增加政府支出并进一步降息。
大摩的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也许到 2026 年,中国最终会找到合适的政策——以消费为中心的刺激加上社会保障网改革相结合。”
我们知道在去年初,我们发布的2023年的GDP是年增了5.2%,在年末统计局做了修正,比初步核算增长2.7%,也就是说,如果2022年数据不变的话 ,综合算起来,2023年增长接近8%,这与Visual Capitalist 的报告预测的 3.9%,想去甚远。
首先,无论是2023年还是2024年,我们老百姓对于在这样高增长,体感却是很差的。国家看的是GDP增长率,居民端体感却来自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购买力平价。当然有分别。
由于,房地产行业下行,居民端投资以房地产为主的资产在缩水,小企业的生意不好做,大厂在裁员降薪,所以,大家都感觉经济不怎么行。
我们知道,地方和中央政府非常关心GDP数据和增长率,毕竟这是自己任期的成绩,国家也会根经济增长和就业情况来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提振经济。
本来在自由市场下,企业家无需关心GDP增长多少的,因为这样的信息并不能帮助企业家多产生什么利润。但是,因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资本市场就会因为经济数据的好坏而先波动,所以,企业家也要为之,做出相应的调整。
但是,GDP数据的高和低并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的全貌。
GDP是通过汇总来统计,以 具体化“经济”发展的情况。汇总必须将不同类的商品和服务加在一起。但是,考虑到同类的商品和服务,比如苹果要和香蕉加到一起,硬要统计一种整体物价水平,然后加总以后算生产总值,其中会产生很大误差。
中国统计GDP和欧美统计方式不同,我们主要采用的是“生产法”,即分别计算各国民经济部门的产出总额,再对应地扣除各部门的中间消耗,最后汇总所有部门产出增加值的办法。
但是,什么算生产,什么算支出,就是一个问题了。比如,政府的科研支出应该算支出,但将来会有效益, 但是,政府基建的项目,如修路,即使修完后,没有人用,长时间没有收益,甚至废弃了,都算生产的。那么,挖一个坑,再填上算不算是生产?很多企业为了搞政府补贴,造了大量的新能源车,大量积存在仓库里,卖不出,这算进了GDP,但是,这样的生产和挖坑填坑有何不同?大量的房子烂尾了,没卖出去,但也都计入GDP,但这种资产算什么,一些房企倒闭了,这些烂尾楼也许就要炸掉了。
也就是说,经济核算和加总,问题实在太多了,值得诟病的方式太多了。
但GDP一定有一个非常相关的,那就是货币供应量。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钱从银行贷出来,花出去,基本上就算入了GDP。不管你是建了哪儿也不到的桥,还是挖了再填的坑,或盖了烂尾楼, 造了卖不出去的新能源车,都算入了国内生产总值。
也就是说,政府支持的基建项目和产业支持资金放出钱越多,或银行钱用去的钱越多,GDP总值就越大,与国民财富或资产增量无关,也与经济繁荣无关,与非体制的人的收入增长无关,因为大部分的钱都用在体制内。
因此,我们看重的GDP增长,我认为,基本上是在镜像货币量供应的增长,我们去年M2增速在8%以上,而前面GDP也差不多。
正如前面说的,很多有效的经济活动没有计入GDP,也有无效的经济活动却计入了GDP,这样统计很没有意义,仿佛存在所谓的国家产出。然而,在市场经济中,财富是由个体独立生产并属于他们的。奥派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认为,确立国民产出或所谓的GDP的价值的想法是牵强的。
其实让我们更能有感觉的不是GDP ,而是PPP购买力平价,如果东西都便宜了,就业环境依然不错。企业做生意没有那么卷,能赚到一些钱,那么这就是好的经济状况,
如果,物价确实越来越便宜了,房价股市跌跌不休,周围的企业接二连三地关了 ,大家都收入在降低,大厂小公司都在裁员,那么就要小心了。
参看文章:
————————————————
原文:https://www.bihainews.com/bhn-info/ywzs/2024043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