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社牛”雷军的企业家IP进化论
原创 · 大存  |  2025年03月13日 2025-03-13
 
大存
初级编辑

不同于大多数企业家,雷军这个差点成为全国首富的千亿富豪,却像流量明星一样备受全网宠爱,他到底有什么魔力?

流量密码有得到的秘诀吗?机会,其实不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一、两种极端:主动经营和被动破圈
前几天开两会的时候,“雷总好”、“雷总好帅”、“状态真棒”的视频在各平台疯传,雷军与海尔老总周云杰在“代表通道”的同框画面,成为全网热议的焦点。看起来雷军最近正处于人气巅峰,这欢呼尖叫声的热烈程度,还有大方得体不做作的微笑回应,弄得我以为是哪家的流量明星出街一样。

细看视频,当雷军以标志性笑容向镜头挥手时,身后的海尔老总因“生无可恋”的表情被网友戏称为“i人被迫营业”的典型代表。这场反差萌的“表情包大战”,不仅让周云杰意外走红,更折射出企业家IP在流量时代的两种极端:主动经营与被动破圈。
这几年来,雷军的“社牛”特质早已成为其个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从“Are You OK”的鬼畜旋律到两会提案的全民讨论,他深谙“人即品牌”的法则。

而周云杰的意外走红则揭示了另一种可能:企业家的真实性与“人设反差”同样能引发共鸣。正如网友的评论:“雷军让我们看见周云杰,周云杰让我们看见中国制造的力量。” 

巨人的旁边不会是侏儒 ,雷军和周云杰的双双走红,更多的是大众对其品牌实力的肯定。刚才讲到雷军的个人IP,我不禁又想起一个同样出圈的企业家,尽管她是一路黑红过来的。

二、IP人设:“铁腕”与“亲民”
没错,接下来要讲的就是“董小姐”---格力老总董明珠。

在企业家IP的塑造上,董明珠与雷军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

董明珠的公众形象始终与“铁腕”“严苛”绑定,带有强人叙事下的争议标签。

从格力手机开机画面强推个人头像,到直播中因技术故障当场发火,董明珠的“敢说真话”虽然强化了“质量把关者”的形象,却也因强硬态度引发争议。例如,她曾建议立法向跳槽员工收取培训费,被批评“与时代脱节”;在直播间严厉训斥下属的画面,更被贴上“专权”标签。这种“强绑定”策略虽短期内提升品牌曝光,却也因个人口碑与企业风险高度关联,导致格力股价波动。

相比之下,雷军的IP塑造更显柔性,更像是互联网思维下的“用户合伙人”。

雷军以“产品经理”的姿态与用户对话,发布会上自嘲“英语不好”、调侃“连夜说服高管”,将技术术语转化为大众语言。这种“去权威化”的沟通方式,让雷军成为“理工男逆袭”的象征,与小米“性价比”“年轻化”的品牌调性高度契合。例如,小米SU7发布会上,他不仅展示车辆性能,更以“米粉”身份讲述用户故事,将产品迭代与用户需求深度绑定。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雷军注重用户体验和性价比,董明珠则更强调个人品牌和格力的品牌形象。雷军愿意去了解用户需求,根据需求来反推产品,而董明珠则更倾向于自上而下的说教式营销。两者相比,雷军更像是一个朋友,愿意与消费者互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而董明珠则给人一种霸道女总裁的形象,难以接近。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他们的个人IP打造上,雷军成功地让自己成为了消费者的朋友,而董明珠则更多地是在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雷军在成功之后依然能够保持清醒和通透,这在他这个位置上的人中是非常难得的,真的算是一个清醒且通透的企业家典范。
众所周知,企业家的形象和其品牌形象是会互相影响的。

三、从“流量杠杆”到“信任经济”

雷军的高正面国民度,本质上是小米“用户共创”战略的延伸。

看起来真高级啊,那这个路径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1.技术普惠与生态共赢

小米以“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的铁人三项模式,构建了覆盖智能家居、出行、穿戴的生态链。通过MIUI系统串联产品,雷军将技术术语转化为“万物互联”的生活场景,例如用手机控制空调、监测健康数据。这种“科技平权”叙事,让用户感知到技术创新的实用价值,而非空洞概念。

2.情感共鸣与圈层渗透
雷军擅长将个人经历与企业成长融合。从“北漂程序员”到“百亿企业家”,他的奋斗故事与小米“为发烧而生”的品牌口号形成互文。例如,SU7发布会上,他坦言“造车是最后一次创业”,将产品迭代与人生理想绑定,激发用户情感投射。这种“故事营销”在年轻群体中尤为奏效。

3.风险规避与长期主义

与董明珠将个人声誉押注于品牌不同,雷军始终强调“小米属于用户”。即便在流量巅峰期,他仍呼吁车主“安全驾驶”,避免过度营销反噬品牌。这种“流量为用,品质为本”的策略,使小米在资本储备(2024年现金储备达5048亿元)与用户信任间找到平衡。
由此可见,雷军的成功,不仅是个人魅力的胜利,更是小米“用户中心”商业哲学的具象化。

四、企业家IP的终极命题---从“个人英雄”到“系统能力”

在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新势力的碰撞中,董明珠的“强人IP”展现了坚守的勇气,却也暴露了转型的阵痛;而雷军通过“亲民IP”将企业战略与国民情绪无缝衔接,证明流量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个人影响力转化为系统化的用户价值。正如周云杰的意外走红所揭示:

企业家的终极作品,不是成为网红,而是让品牌成为时代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