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盛顿的玫瑰园,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再次向全球抛出关税炸弹。
4月2日起,美国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的基础关税,并对来自中国、印度、越南和欧盟的部分产品施加更高额的额外关税。这一系列新政将美国的平均关税水平从去年的2.3%,直接拉升至接近24%,创下125年来最高纪录。
特朗普称,这场史无前例的加税革命,不仅是为了保护美国制造业,更是他为减税计划筹资的关键一步。
特朗普此次加征关税的理由,五花八门,从重振美国工厂、为减税找钱、平衡贸易逆差,到打击芬太尼跨境贩运、强化国防工业自主,几乎涵盖了其整个施政核心。
保制造业:特朗普坚持认为,保护主义是让美国工厂回流的唯一解。但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买账。供应链顾问安德烈·温特斯表示,加税并不会让制造业重返美国,反而可能让企业转向其他成本更低、税负更轻的国家。
筹减税资金:根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测算,如果全部关税维持10年,将可为联邦政府带来2.5万亿美元收入。这笔钱将用来支持特朗普计划中规模高达4万亿美元的减税案。
减少债务与赤字:特朗普还表示,征收进口税可直接用于偿还美国政府债务。但不少专家指出,关税收入的变动性极高,难以作为稳定的偿债工具。
对外谈判筹码:白宫方面称,关税同时也能逼迫其他国家降低对美国商品的准入门槛。但从目前国际反应来看,欧盟和中国等贸易伙伴正在筹划反制措施,效果仍待观察。
那关税真的能让美国变强大吗?
特朗普团队坚信,提高外国商品价格 = 刺激美国本土生产 = 拉动就业和增长。理论听起来不错,但现实却远更复杂。
比如,钢铁加税或许能短期保护本土钢厂,但却会推高下游制造商的成本,反而削弱汽车、家电、建筑等行业的竞争力,导致失业上升。
正如布鲁金斯学会经济学家所言:
“提高关税就像给经济打一针兴奋剂,短期振奋,长期副作用极大。”
那到底谁来买单?
关税看起来是外国买单,但实际上,买单的是美国本土消费者。
耶鲁大学的研究显示,4月2日起生效的关税将使美国家庭平均损失2400美元的购买力,若加上此前关税,损失将高达3800美元。
更直接的是,许多生活必需品、电子产品和服装的价格正在上涨。不少超市和家电零售商已在悄悄调价,以应对供应链成本上升。
特朗普这次再度高举关税大旗,延续他“美国优先”的政治品牌。支持者认为这是一场捍卫国家利益的主动进攻,反对者却担心,这会重演上任期间“得罪盟友、牺牲消费者”的旧剧本。
而共和党方面也面临两难:一方面希望继续推动减税政策,在大选前强化让经济回暖的形象。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关税作为财政收入支撑,数万亿美元的减税计划缺乏资金来源,只能靠提高其他税种,比如将富人税率提高至39%至40%,这已经触及该党传统的反加税底线。
经济学家Sebastian Boyd就直言:
“市场释放的信号是,美联储在通胀仍高的背景下或被迫降息。这并不是什么好消息。滞胀,是央行最难对付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