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大棒搅乱企业 “逃离中国” 计划
原创 · 陆一夫  |  2025年04月20日 1天之前
 
陆一夫
站内编辑

美国总统特朗普针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关税的举动,正在打乱众多企业撤离中国供应链的布局。

目前,中国输美商品的总体关税已飙升至 145%,部分商品更是高达 245%,如电动汽车等少数品类。尽管智能手机等产品暂时豁免了 125% 的关税,但仍需额外缴纳 20% 的关税。

自特朗普首次执政以来,不少企业为减轻美国惩罚性关税的冲击,稳步减少对中国作为制造中心的依赖。然而,特朗普此次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意味着即便将生产转移至其他国家,仍难以逃脱高额关税的重压。

总部位于伊利诺伊州的家居用品公司 Honey-Can-Do International 便是其中一例。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格林斯彭在特朗普首届总统任期内,便开始将大量生产业务从中国迁至越南。Honey-Can-Do International 主要为沃尔玛、塔吉特和亚马逊等美国零售巨头供应货架、衣架和洗衣篮等家居耐用品。

在特朗普首次执政前,该公司高达 70% 的产品依赖中国供应商。此后,随着越南和中国台湾地区承担了更多供应份额,这一比例已降至不足三分之一。

但如今,对中国台湾地区和越南征收高关税的消息,让格林斯彭痛心不已,毕竟公司在这些地区投入了巨额资金。

“这对我们公司而言,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既令人失望,又让人难过,更让人感到无比沮丧。” 格林斯彭感叹道。

“作为一家美国公司,自己的政府如此对待我们,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他还指出,鉴于美国高昂的劳动力成本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匮乏,将生产业务迁回美国并非现实之选。

他直言,关税只会迫使企业提高产品售价,最终导致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失去价格竞争力。

特朗普在首届任期内与中国的贸易战,催生了 “中国 + 1” 战略。许多制造商纷纷将部分生产业务从中国转移至劳动力成本更低、受美国关税影响相对较小的其他亚洲国家。

但在特朗普近期宣布更为广泛的关税政策后 —— 包括对所有国家征收至少 10% 的基础关税,对部分亚洲经济体征收更高关税 —— 坚持 “中国 + 1” 战略的公司或许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选择。

康奈尔大学国际贸易与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向 CNBC 表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如今已覆盖美国所有贸易伙伴,这极大地削弱了‘中国 + 1’战略的价值。”

他补充道:“通过越南和印度等与美国保持更具建设性贸易关系的国家来重新规划生产、重组供应链的可行性,已被这一轮新关税彻底打破。”

印度和越南成为企业撤离中国浪潮中的两大主要受益者,尤其是在服装和消费电子领域。例如,美国科技巨头苹果已在这两个国家扩大生产规模。

普拉萨德认为,美国对从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高额关税,意味着通过关税相对较低的国家来规划供应链仍具备一定优势。

“然而,支撑全球供应链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整个逻辑已被关税彻底摧毁。” 他还表示,这将大幅增加维持跨国 “精益高效供应链” 的成本,而且往往会使成本呈数倍增长。

形势变化

经济和供应链专家指出,特朗普关税税率的最终走向仍充满不确定性。许多人预计,基于特朗普政府与各国的谈判进展,这些税率可能会有所降低。

专注于科技领域的研究公司 The Futurum Group 的首席执行官兼首席分析师丹尼尔・纽曼向 CNBC 透露,他认为关税不会维持现状。虽然他预期美国会与越南和印度等贸易伙伴达成 “更公平的贸易协议”,但美中贸易关系的最终态势仍迷雾重重。

有迹象显示,越南和印度有意就贸易条款与特朗普展开谈判。然而,这些谈判的不确定性让企业陷入了两难境地。

纽曼表示:“我与数位首席执行官和企业领导人交流过,他们提到过去几十年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如今可能会遭遇困境。而当前的不确定性,使得在任何时间段内制定有效的应对计划几乎成为不可能。”

纽曼认为,受关税影响的企业将与供应链团队携手合作,共同探寻合适的应对策略。但他也补充道:“如果关税维持现状,一些基于‘中国 + 1’战略的投资可能会付诸东流。”

观望?

随着贸易谈判的推进,许多企业在调整生产计划前选择持观望态度。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讲座主席威廉・赖因施表示:“我认为他们会密切关注事情的发展。包括越南在内的一些国家正试图与特朗普进行谈判。我无法预测谈判结果,但企业很可能会选择等待,看看这是否会促使关税降低。”

他还补充说,如果双边谈判破裂,企业将不得不从长计议,进一步考虑利用关税套利 —— 将部分供应链转移至关税较低的国家。

据特朗普政府称,关税是推动美国制造业大规模复苏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专家向 CNBC 表示,特定行业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产业回流,以及对美国投资的增加。

普拉萨德表示:“面对高度不确定且多变的关税及其他贸易限制,企业可能会更加注重供应链的弹性,而非单纯追求效率。”

普拉萨德还补充道:“这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生产业务回流到美国,以及将业务转移至至少被视为美国地缘政治盟友的国家。”

然而,对于许多供应链而言,尤其是高科技行业,转移生产可能是一个漫长且资金密集的过程。

例如,苹果的合作伙伴富士康花费数年时间,才在印度启动先进 iPhone 的生产,且据报道,这些工厂在运营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难题。

乔治敦大学的战略与经济学教授亚瑟・董表示:“一旦对工厂进行投资,就难以轻易或立即撤回…… 将这些工厂转移到其他地方,往往需要数年时间。”

此外,因行业而异,企业在考虑供应链转移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供应投入的可获得性、基础设施状况、当地劳动力的素质和成本、监管政策和治理环境等。

董表示,这些因素让企业面临艰难抉择。一些企业可能会选择在特朗普未来三到四年的任期内,在供应链问题上保持观望,寄望于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能够改变美国的政治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