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濒临崩溃:能否避免重蹈1976年覆辙?
原创 · 币海独步者  |  2025年08月27日 2025-08-27
 
币海独步者
站内编辑

英国正站在一场潜在财政危机的边缘。飙升的公共债务与不断攀升的借贷成本,已将市场焦虑推向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最高点。

据《每日电讯报》援引多位重量级经济学家警告,当前的财政状况正逼近1976年那场迫使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求助的经济危机水平。

那一年,工党政府因赤字失控、通胀肆虐而不得不接受 IMF 的紧急贷款,代价是实施严苛的财政紧缩,最终导致政府垮台。如今,历史的阴影似乎正在重演,现任财政大臣雷切尔·里夫斯正面临相似的挑战与质疑。

目前,英国国家债务总额已超过2.7万亿英镑,占 GDP 比重突破96%,在发达经济体中处于最沉重的行列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利率长期维持高位,政府偿债成本急剧上升。债务利息支出预计将达到1110亿英镑,远超教育或国防预算,成为财政支出中最庞大的项目之一。

30年期英国国债收益率已攀升至5.5%以上,不仅高于美国同期水平,甚至超过了被视为高风险国家的希腊,这一信号强烈反映出全球投资者对英国财政可持续性的信心正在动摇。

英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研究所前所长贾格吉特·查达直言,当前的经济前景“与1976年 IMF 救助前的时期一样危险”。他警告,若财政状况持续恶化,政府未来可能难以支付养老金和福利金等关键社会支出,这将直接冲击民众生活并引发社会动荡。

曾任英格兰银行政策制定者的安德鲁·森坦斯则更为尖锐,预测里夫斯将在2025年末或2026年引发一场“希利式的1976年危机”,并批评工党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扩大借贷和提升支出来应对经济挑战,反而可能加剧通胀压力,进一步削弱市场信心。

这些警告并非空穴来风。最新预测显示,英国公共财政缺口可能高达500亿英镑,而里夫斯即将公布的首份秋季预算案被寄予厚望,也承受着巨大压力。

外界普遍预期,她将宣布新一轮增税措施以填补赤字,但批评者认为,在经济增长乏力、家庭负担沉重的背景下,加税无异于“逆周期操作”,可能进一步抑制消费与投资,加深经济衰退风险。市场真正期待的,是清晰、可信的中期财政整顿计划,而非短期的税收修补。

政治层面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工党政府上台后,支持率已出现明显下滑,反对党正借财政问题猛烈攻击。

改革党领袖奈杰尔·法拉奇宣称“英国又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而保守党领袖凯米·巴德诺赫则将借贷成本飙升归咎于工党的“经济管理不善”,强调其政策正在损害国家信用。公众对政府财政纪律的怀疑正在蔓延,政治资本的流失可能进一步削弱政府推进改革的能力。

更严峻的是,英国还面临着额外的财政负担。为履行对北约的承诺,政府已明确表示将在2027年前将军费开支提升至 GDP 的2.5%。

作为乌克兰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英国已向其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军事和财政援助,这些支出在当前紧张的财政状况下显得尤为沉重。国防与对外援助的刚性需求,进一步压缩了政府在其他领域的回旋空间。

市场的反应已经发出明确信号。债券收益率的持续走高不仅是对高债务的定价,更是对政策可信度的考验。若投资者认为政府缺乏控制赤字的决心或能力,借贷成本可能进入螺旋式上升通道,最终导致财政空间被彻底锁死。

1976年的教训表明,当市场失去耐心,外部救助虽可解燃眉之急,却往往伴随着痛苦的政治与社会代价——IMF 的援助附带了严格的财政紧缩条件,迫使政府大幅削减开支,最终加速了工党政府的倒台。

如今,英国再次站在十字路口:是选择通过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率、优化支出结构来重建财政信誉,还是在短期政治考量中继续依赖借贷与税收,将问题推向未来?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它的回响足以警示当下。1976年的危机源于财政纪律的长期松弛与政策应对的迟缓,而今天的英国,若不能迅速采取果断、可信的财政整顿措施,重蹈覆辙的风险将不再只是经济学家的警告,而可能成为现实的噩梦。

市场正在等待答案,时间不会无限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