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荷兰政府对安世半导体(Nexperia)实施“临时外部管理”,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芯片供应链的风暴。这家由中国闻泰科技(Wingtech Technology)全资控股的荷兰半导体巨头,因被指存在“严重治理缺陷”而遭强行接管,荷兰经济事务部援引冷战时期的《货物可用性法》(Goods Availability Act),暂停闻泰科技CEO张学政的职务,任命非中国籍董事,并将公司股份置于第三方托管。此举表面上是为了保护荷兰和欧洲的关键技术与供应链安全,但实际上却点燃了中美科技战的新战线,导致中国反制、欧洲汽车业受创,荷兰经济自食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荷兰的这一决策不仅未能实现战略目标,反而在全球化的脆弱链条上撕开一道新裂痕。
安世半导体原是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2017年中国闻泰科技以27亿美元收购。总部位于荷兰尼美根的安世半导体,专注于生产汽车、消费电子和AI数据中心所需的成熟工艺芯片(如二极管、晶体管和功率MOSFET),年产值超20亿欧元,雇佣数千名欧洲员工,全球晶圆产能达1000亿个器件,其中70%依赖中国东莞的封装测试工厂。东莞厂占地8万平方米,年封装芯片超500亿个,日均出口量约2.5亿个,几乎全部流向欧洲汽车供应链,支撑大众、宝马、Stellantis等巨头的电动车和智能驾驶系统。
然而9月底,美国商务部出台“50%规则”(Affiliates Rule),将实体名单上公司的50%以上子公司自动纳入限制范围,矛头直指闻泰科技及其子公司安世半导体。这意味着安世可能被切断美国软件、设备和技术的供应链,瘫痪其全球运营。
美国官员早在6月就向荷兰施压,要求移除中国籍高管以规避制裁,荷兰政府却选择以“治理缺陷”为由,直接动用冷战法律接管公司。尽管经济部长坚称此举“纯属巧合”,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在美国压力下的妥协之举。
中国商务部迅速反击,于10月4日对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实施出口管制,禁止其从东莞等地出口芯片及子装配。这直接掐断了安世的全球供应链的命脉,欧洲汽车业首当其冲。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警告,供应链中断可能导致生产线停摆,重演2021年全球芯片荒的惨剧,彼时全球汽车产量损失超1000万辆。如今,宝马、大众等已确认供应链受冲击,甚至美国车企如通用和福特也因依赖安世芯片而股价下滑。闻泰科技股价暴跌15%,安世内部更出现混乱,中国子公司员工被要求优先服从本地领导,而非荷兰总部。荷兰总部宣布停止支付中国子公司的员工工资。
荷兰政府的初衷看似合理:保护本土供应链和“经济安全”,防止关键技术外流。安世的汉堡晶圆厂(年产1亿片晶圆)是欧洲汽车和AI产业的重要支柱,若因地缘政治断供,后果不堪设想。荷兰还可能担心中国通过安世获取敏感技术,类似英国2020年以“国家安全”为由迫使安世出售威尔士工厂的先例。
然而,这场“接管”行动却暴露了荷兰在中美博弈中的战略短视。首先,手段过于粗暴。动用冷战时期的《货物可用性法》来干预一家正常运营的私企,等同于将外资资产“国有化”,这不仅违背市场原则,也向全球投资者发出危险信号:荷兰的投资环境充满政治风险。阿姆斯特丹作为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将大打折扣,外国直接投资(FDI)可能因此寒蝉效应。
已有分析指出,类似中国、印度或中东的投资方可能重新评估在欧布局,荷兰经济恐损失0.5-1%的GDP。其次,低估了中国反制的精准性和杀伤力。安世的东莞封装厂是全球芯片组装的枢纽,日均2.5亿个芯片的出口禁令直接让欧洲汽车业陷入危机。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电源管理和传感器依赖这些芯片,缺货将推高生产成本10-20%,最终转嫁给消费者。
更致命的是,中国可能进一步报复,瞄准荷兰的“命门”——光刻机巨头ASML。ASML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30%,若北京冻结其服务中心或限制稀土出口,荷兰经济将雪上加霜,欧盟的“芯片法案”目标(2030年占全球20%产能)也将成空。
最后,荷兰未能展现战略自主性。在中美科技战中,欧盟本应扮演平衡者角色,类似德国通过对华贸易(2024年出口超1000亿欧元)维持经济韧性。荷兰却选择了“站队”美国,不仅未能豁免Nexperia的制裁风险,反而让自己成为贸易战的“炮灰”。这与欧盟近年力推的“战略自治”背道而驰,凸显其在全球博弈中的被动地位。这场“安世之乱”不仅是荷兰的失策,更是中美科技战外溢的缩影。从华为制裁到ASML出口限制,再到如今的安世被接管,全球科技供应链正从“全球化”走向“痛耦”(painful coupling)。各方看似想“脱钩”,但现实是彼此深度依赖,任何一方的激进行动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对中国而言,出口管制虽是正当反制,但也可能伤及自身。安世的中国子公司贡献了闻泰科技超40%的营收,禁令可能导致订单流失,加速客户转向台湾或韩国供应商(如台积电或力积电),长远削弱中国在成熟芯片市场的竞争力。不过,这也将倒逼中国加速本土芯片研发,中芯国际等企业可能在28纳米及以下工艺上提速。
对美国而言,“50%规则”是科技遏制战略的延续,但效果有限。安世的芯片属成熟工艺(非尖端5纳米),广泛用于汽车和工业,而非军事用途,全面封锁只会推高全球成本,损害盟友利益。美国正推动“友岸外包”到越南、印度,但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熟练工人远不及中国,短期内难以填补缺口。
对欧洲而言,损失最为惨重。汽车业可能因芯片短缺减产数十万辆,消费者面临价格上涨,中小企业承压尤甚。更深远的影响是信任危机:欧盟若继续被美国“绑架”,其作为全球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将持续下降。讽刺的是,Nexperia本是飞利浦的“遗产”,被中国高效运营后成为全球领军企业,如今却因地缘政治遭劫。这提醒我们:全球化并非铁板一块,规则往往服务于强者这场“安世之乱”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和地缘政治的破坏力。要避免进一步恶化,各方需从对抗转向务实合作:
• 短期缓兵之计:荷兰应推动中荷紧急谈判,争取中国豁免东莞厂的出口禁令,同时向美国施压,放宽对安世的制裁。欧盟可通过WTO协调,建立临时“绿色通道”,确保汽车业供应链稳定。欧洲车企可临时转向台湾或韩国供应商,但需接受30%以上的成本溢价。
• 中期战略调整:荷兰应反思“站队”策略,学习德国的平衡外交,维护对华经济合作。欧盟可加速“芯片法案”实施,投资本土封装测试产能,但需承认短期内难以取代中国的组装优势。Nexperia可承诺增加欧洲本地投资和合规透明度,换取运营自主权。
• 长期全球合作:芯片产业是全球化的产物,单边制裁只会加剧“零和博弈”。中美欧应通过WTO改革或多边框架,建立技术共享和供应链安全机制。例如,中欧可联合研发28纳米以上成熟工艺,降低对抗成本。否则,芯片价格上涨、创新放缓的代价将由全球消费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