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秋天,太平洋上的货轮依旧繁忙。每天,价值约1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穿越海浪,驶向美国港口。这数字听起来有些出人意料——毕竟,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最高已达55%,贸易战也已持续半年。可即便如此,从稀土材料到电子产品,从电动自行车到电缆,中国的出口韧性依然清晰可见。9月的对美出口额甚至比8月还略有回升,整个第三季度,输美商品总额突破千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670亿美元。这些数字背后,不只是贸易,更是一场关于全球供应链主导权的深层博弈。
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出口总额接近3170亿美元,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7%,但这个体量,已经回到了2017年贸易战爆发前的水平。换句话说,尽管关税高筑,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并未被彻底斩断。彭博的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让它在与美国进口商的谈判中仍握有一定筹码。重新布局生产线需要时间,而在这段过渡期里,许多美国企业依然离不开中国的制造能力。
比如电动自行车,今年对美出口额已达12亿美元。最近三个月,单季出口额超过5亿美元,甚至比去年同期还高一点。这说明,即便加了税,消费者和零售商仍在买,企业也仍在出。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电子烟上,第三季度出货量不降反升。还有些品类突然“冒头”——精炼阴极铜的出口额从几乎为零猛增至2.7亿美元,电缆出口更是同比增长87%,达到4.05亿美元。这些变化,像是供应链在压力下寻找的新出口。
当然,也有明显的断裂点。游戏机的出口几乎断崖式下滑,任天堂、微软等公司已将产能转向越南等地,以避开高额关税。液晶电视的命运也差不多,第三季度对美出口价值暴跌73%。这些产品的转移,不是试探,而是实打实的“脱钩”。美国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并非铁板一块,而在某些领域,切割已经完成。
还有一块灰色地带——小包裹贸易。过去,通过Shein、Temu这类电商平台寄往美国的低价值包裹享受免税待遇,但今年5月,美国堵上了这个“漏洞”。按理说,这类贸易该大幅萎缩,可数据显示,此后仍有约54亿美元的小包裹发往美国,每月维持在10亿美元左右,只是比之前少了一半。有人猜测,部分商家可能通过在越南或墨西哥中转、调整申报价格等方式规避部分税负。一位澳新银行的策略师直言:“漏洞很多,美国海关的人手根本顾不过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也发出警告:这一轮中美贸易脱钩的速度,比2018到2019年那波来得更快。特朗普政府重提“美国制造”,试图把关键产业搬回家,但现实是,完全脱钩并不现实。赵鹏,一位长期观察中国经济的策略师说得很直白:“双方可以减少依赖,但不可能降到零。”
现在,距离中美90天关税休战协议到期只剩不到一个月。新一轮谈判即将开启,而中国出口的持续流动,无疑为谈判桌增添了一份底气。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关于谁能在全球制造版图中守住关键节点的较量。一边是政策推动的去风险化,一边是市场驱动的效率优先,两者之间的拉锯,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