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狂潮继续,在刚刚过去的一轮财报季里,科技巨头财报全面开花,微软、Meta和谷歌的营收与净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市值合计暴增超3500亿美元,AI投资正开始带来实际回报。但在一片繁荣背后,泡沫的味道也越来越浓。
彭博指数显示,截至本周四,全球投资级企业债券的收益率利差已收窄至79个基点,为2007年7月以来最低水平,当时恰好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夕。这意味着市场风险情绪非常乐观,投资者愿意为企业债券承担更低的风险溢价。但这也可能预示着市场过于自满,容易被突发风险打断。高盛警告称,当前贸易政策趋于明朗,这使市场能下调经济衰退风险定价。但市场仍存在足够多的下行风险来源,值得在投资组合中保留一定的对冲仓位。
在本季度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大模型巨头们在AI基础设施上的持续加码。微软承诺未来四个季度投入1200亿美元,以超越所有竞争对手的速度扩建数据中心。Meta预计2025年资本开支将达1050亿美元,并在路易斯安那州启动一个相当于曼哈顿大小的超级数据中心“Hyperion”。谷歌和微软的云业务持续高速增长,Meta广告业务毛利提升,直接为AI开支找到了盈利支点。
更关键的是,三巨头同时强调,AI算力需求旺盛、客户订单排队中。这种对未来收入的可见性,终于打消了市场此前的顾虑。
在财报公布后,微软市值一度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继英伟达之后的第二家“4万亿俱乐部”成员。Meta股价大涨11%,年内累计涨幅已经远超市场平均。广告单价同比上涨9%,广告投放量同比增长11%,直接展示了AI在定向投放上的效率提升。而更具象征意义的是,设计软件公司Figma上市首日暴涨250%,估值达到600亿美元,是Adobe 2022年试图收购价的三倍。市场热情几近疯狂。
虽然现在市场仍沉浸在一片AI乐观氛围中,但老练的投资者也开始敲响警钟。
Albert Bridge Capital创始人表示,我们已经接近狂热阶段了。没人愿意考虑风险,每个人只想冲进去。但现实是,并不是每家公司都能赢。
Jefferies分析师也提醒,只要云计算订单还在,资本支出不会停,但一旦增长放缓,市场情绪可能瞬间反转。
类似的历史我们并不陌生,1880年代的铁路、1920年代的广播、1990年代的互联网,最开始都是全行业水涨船高,但最后赢家寥寥。
尽管整体财报也好于预期,但由于云业务AWS增长落后于微软Azure和谷歌云。第二季度开支高达314亿美元,全年预计突破1060亿美元,以及对特朗普重启关税政策的担忧,CEO警告全球贸易不确定性上升。投资者对亚马逊的信心明显不足,股价盘后下跌7%。
苹果营收同比增长10%,iPhone销售依然强劲,并承诺未来会增加AI投入。然而市场反应平平,核心问题在于,苹果供应链深度依赖中国、印度。特朗普重启对亚洲征税,将严重威胁苹果制造成本与利润率。即便有好财报,市场也不敢给高估值溢价。
科技股面临的不仅仅是估值过高,还有日益上升的监管压力。Meta可能被要求剥离Instagram与WhatsApp,微软云服务在美国和英国同时遭反垄断调查,亚马逊被FTC起诉操纵价格,苹果面临司法部的垄断诉讼。谷歌最惨,连续输掉三起反垄断官司,未来或被迫出售Chrome、开放搜索索引。监管风险成为未来一至两年科技板块的最大结构性隐患。
本季度最后一个发布财报的科技巨头是英伟达,这家目前市值4.3万亿美元的AI芯片霸主,预计第二季度营收将达450亿美元,同比增长50%。市场将密切关注其GPU产能与客户订单情况,毕竟“没有英伟达,就没有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