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观察:“稳”字当头下的中国经济
原创 · 陆一夫  |  2025年10月24日 7小时之前
 
陆一夫
站内编辑

在2025年10月23日星期四结束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肯定了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整体态势,并以雄心勃勃的语气强调,要“集中精力处理好内部事务,继续书写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持久稳定的双重奇迹新篇”。

不过,从会议公报披露的内容来看,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整体步调仍以“稳”为核心。在经济领域,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人事方面,一方面对严重腐败和职务犯罪保持高压态势,另一方面在高层官员的提拔上更趋谨慎,除非有充分把握或高度信任,否则宁愿保持现状,以确保干部队伍的整体平衡。这种谨慎在本次军队高层人事变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根据公报,四中全会决定增补现年67岁的军委委员张升民为军委副主席。除此之外,没有进一步增补其他军委委员,现任国防部长董军也未能进入军委。2022年中共二十大时的中央军委原本设有七名成员,但随着李尚福、苗华、何卫东相继出局,目前军委仅剩四人,这种人员配置的简薄状态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这个“四人组”中,张升民升任副主席后,军委实际上形成了三位副主席领导一位普通委员(刘振立)的格局。

在经济层面,“稳”则意味着在面对美国关税压力和供应链脱钩风险时,必须稳住大局,包括“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稳住经济基本盘”。

尽管公报对前景的评估仍保持乐观,如重申中国“经济基础稳固、优势众多、韧性强劲、潜力巨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未变”,并提出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然而,主持会议的中共最高领导层显然清楚,前路充满艰难与挑战。公报在此方面的描述其实更重,如指出中国正处于“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阶段,需要勇敢应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当下,尽管中国在稀土和大豆等领域采取强硬措施,让美国有所忌惮,但中国经济内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高科技产业虽取得显著进步,但内需疲软、内卷现象普遍严重、房地产遗留问题需长期化解。同时,持续的反腐行动也会影响官僚体系的士气和治理效率。

四中全会召开之际,中国正面临内外巨大压力。中共设定的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虽仍可期,但风险不断上升,且不容出错。当局宁愿步伐慢一些、缓一些,也不愿牺牲安全,这种求“稳”的基调,正是信心与警惕相结合的产物。

我对二十届四中全会的观察是基于公开信息和多方分析的平衡视角。这次全会表面上聚焦“十五五”规划,但本质上更像是一场内部稳定与风险应对的会议。官方公报强调积极前景,如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和社会文明提升,这些目标听起来鼓舞人心,但实际执行中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确实在高科技领域(如电动车和新能源)取得长足进步,但内需不足、债务压力和房地产消化周期过长等问题,已成为拖累增长的顽疾。公报中反复提及“稳”字和“斗争”精神,反映出高层对外部地缘风险(如美中贸易摩擦)和内部社会不稳(如失业和消费疲软)的警觉,这不是空谈,而是对现实的回应。

总体而言,四中全会传递的信号是务实而谨慎的:中国经济有韧性,但需应对“惊涛骇浪”。如果“十五五”规划能有效刺激内需和创新(如通过财政支持实体经济),前景乐观;反之,若内卷和外部压力加剧,挑战将更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