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线上的中美贸易人
供稿 · 币海独步者  |  2025年08月02日 5小时之前
 
币海独步者
站内编辑

中国6月份的出口数据显示出令人意外的韧性。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中国出口同比增长了5.8%,高于5月份4.8%的增速。更引人关注的是进口也实现了1.1%的同比增长,为2025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显示出内外需双双回暖的迹象。

尽管对美国的出口仍下降了16%,但降幅已较5月的34.5%大幅收窄,反映出中美贸易关系虽然依旧复杂,但跨境企业依然在努力寻找出路与平衡点。

在得克萨斯州创业的运动品牌创办人 Rio 过去几个月几乎把自己一半的时间都花在往返中美之间。他坦言,在贸易战初期,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一路飙升,自己每天都睡不好觉,常常半夜醒来看手机,只为确认特朗普有没有发表新的关税声明。

“有一次我看到关税一下跳到245%,那一刻我反而释怀了。生意基本做不下去,我干脆暂停了所有线上广告,通知团队可能要裁员,然后关了手机去打了六小时高尔夫。”Rio 回忆道。

但危机之中也藏着转机。几天后,中国的生产商主动联系他,希望继续合作,甚至愿意承担机票费用,请他亲自前往广东洽谈。Rio 到访的工业园区聚集了不少美方客户,合作的厂商安排他与流利英语的律师见面,并展示了正在装箱准备发往美国的货物。

他们提出提供“DDP 服务”(完税后交货),即由卖方承担全部运输、清关及关税费用,买家只需支付额外的服务费即可。Rio 说:“我其实不太清楚细节,但这确实帮我省下不少精力,也减少了风险。”

随着中美在日内瓦的谈判取得进展,双方在90天内相互降低了关税税率,美国对中国商品的税率从145%降至30%,中国也将对美货物的关税从125%降到10%。

Rio 立刻又飞回中国,与供应商敲定感恩节和圣诞节的系列产品,提前进入生产周期,以应对可能再度变化的政策。他说:“我不知道特朗普什么时候又会变卦,所以只能先把事情安排好。”

与 Rio 合作的中介公司经验丰富,能够把30%的关税“压”到大约10%的“服务费”,这使得他的生意得以继续运转。然而,这些看似便利的清关服务背后并非完全没有风险。

长期为美中贸易提供咨询的 Maggie Wu 指出,这类中介往往通过低报申报价值,来达到规避关税的目的。“比方说,100美元的商品在报关时只写10美元,或者将高端电子产品按普通家电申报,从而减少税额。”

更激进的手段则包括在美国设立空壳公司接货,等货物入境后立即注销公司,以逃避后续追查。吴女士强调,这种方式虽不合法,但在业内并不罕见。有些进口商甚至被蒙在鼓里,完全不知道中介的具体操作,只看到低税率就心动合作。

事实上,美国相关执法部门已经开始行动。今年7月,美国南卡州检方就依据《虚假申报法》,起诉了一家涉嫌申报价值造假的家具公司,该公司和中国供应商合谋伪造发票,将申报金额远低于实际付款金额。

电商领域也未能幸免。上海经营烘焙用品的苏女士曾在 Temu 平台上靠着便宜实用的蛋糕模具和装饰用品,在美国市场打出了一片天。

然而,特朗普政府5月2日宣布取消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低值包裹免税政策,严重冲击了如 Temu、Shein 这样的快时尚平台。以前价值低于800美元的订单可以免税,如今必须缴纳关税且需先入仓储存在美国。

苏女士原本只需供货给 Temu,平台负责其余事务。但5月之后,她必须将商品先运至美国仓库才能上架销售。她考虑和在美国的华人合作设立“家庭仓”,由他们完成分拣和发货。虽然有人建议她邮寄假美国邮票节省邮费,但她拒绝了,“违法的事我不敢干,钱也不是这么赚的。”

尽管遭遇打击,她没有彻底放弃 Temu,而是转向澳大利亚市场。Sensor Tower 数据显示,从2025年4月至6月,Temu 在澳的广告投入暴涨110%,用户活跃度也提升了50%。苏女士希望在澳洲重新起步,不过她也坦言:“就像被清零了一样,一切要重新开始。”

相比个体商户的辗转腾挪,大型制造商则已经在战略层面完成了产业迁移。吴女士提到,她服务的某女士内衣品牌已在越南建厂。

今年7月,美国与越南签署贸易协定,将越南商品税率定为20%,尽管特朗普贸易顾问指责越南成为中国的“转运站”,但相较中国的高关税,越南依然具有吸引力。该品牌在越南的新工厂已开始运作,还打算推出更符合美国人尺码需求的新品。

Rio 也透露,自己正在评估泰国的供应链选项,谋求降低对中国的依赖。虽然原材料成本因关税上涨,但他发现,许多中国竞争对手因政策退出了美国市场,他的销售额在5月和6月反而有所增长。他表示:“市场清场之后,对我们是机会。”

然而无论进口商如何努力,关税的最终成本多数还是由消费者承担。根据 Liberty Street Economics 的数据,大约75%的制造商和45%的服务业公司表示,他们已经通过提高售价,将部分甚至全部的关税成本转嫁给了客户。仅有四分之一的企业选择完全自行吸收这些成本。

南华早报曾报道,美国零售巨头如沃尔玛、塔吉特和耐克正要求亚洲供应商分担一半以上的关税压力,以避免价格上涨影响消费者。但许多中国生产商承受不了这样的成本分摊,不得不选择退出或缩减出口。与此同时,沃尔玛等品牌也面临政府施压,特朗普本人更是点名要求其“自己承担”。

整体来看,企业在这场关税博弈中进退两难,既不愿轻易调价吓跑客户,又难以长期忍受利润被压缩。除非年内美国关税政策出现剧变,否则许多企业将不得不最终将更多的成本转嫁至终端消费者,以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