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升级,美国农民能否扛得住?
原创 · 陆一夫  |  2025年03月04日 2025-03-04
 
陆一夫
站内编辑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宣布,将于 3 月 4 日对中国商品加征额外 10% 关税,使累计关税升至 20%。这一举措被视为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施压的延续。中国官方媒体《环球时报》周一透露,中方正研究反制措施,包括关税与非关税手段,而美国农产品极可能成为首要目标。

关税博弈升级:从威胁到行动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始于今年 1 月,他以芬太尼管控不力为由,对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发出加税威胁。加墨两国通过谈判获得 30 天延期,但中国未采取类似行动。2 月 4 日,美国正式对中国商品加征 10% 关税,随后中国立即宣布对煤炭、液化天然气等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并实施稀有金属出口管制。此次特朗普再次加码关税,正值中国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中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将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美农业面临 “不可替代” 市场流失风险

长期以来,美国农产品出口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敏感领域。尽管进口量逐年下降,中国仍是美国农产品最大买家。2024 年,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总额为 292.5 亿美元,较 2023 年下降 14%,但大豆、棉花等品类仍占美出口总量显著比例。例如,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占其总出口量的 50%,玉米进口额虽从 2023 年的 26 亿美元骤降至 2024 年的 5.61 亿美元,但中国仍通过巴西等国补足需求缺口。

中国对美农产品的反制路径已显现:2018 年曾对大豆、牛肉等加征最高 25% 关税,2024 年进一步扩大至肉类、高粱等品类。若本轮反制升级,美国农业带可能面临更沉重打击。业内人士指出,尽管美企尝试开拓东南亚、中东市场,但中国市场的规模与需求结构短期内难以替代。

政策反噬效应显现

分析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策略可能适得其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教授王栋指出,关税施压不仅难以迫使中国让步,反而可能激化矛盾。历史数据显示,2018 年贸易战期间,全球经济增速因关税壁垒拖累 0.5 个百分点,美国农业收入下降超 10%。此次中国若扩大反制范围,可能进一步冲击美国农民与出口商,加剧国内政治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白宫近期释放过谈判意愿。特朗普称与习近平保持良好关系,并期待中国扩大投资与采购。但截至目前,双方尚未重启正式对话。随着关税措施生效与两会召开,中美关系走向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加,全球市场正密切关注这场博弈的后续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