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大幅削减国际援助。在此情形下,一个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中国是否会借此机会填补美国留下的空位,进而进一步推广自身软实力?
在过往的数十年间,美国一直是联合国的最大资助国,无论是在维和工作、人道援助,还是粮食援助等方面,均充当着最大金主的角色。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里,美国投入的外国援助资金也远超其他任何国家。

然而,在特朗普的联邦政府精简计划下,美国大量取消外国援助。比如,当地时间 2025 年 1 月 28 日推出的联邦工作人员离职补偿 “买断计划”,旨在快速缩减美国政府人员规模,实现精简政府的要求,这一计划也影响到了对外援助相关部门。同时,特朗普各项政策变化多端,这似乎坐实了长期以来外界对中国的一种说法:美国不可靠,中国才是可靠的伙伴。不过,对于全球南方国家而言,美国是否真的已失去人心,这一点仍需长时间的观察。
那么,中国会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呢?有观点认为,比起做金主,中国似乎更倾向于当 “债主”。研究机构 AidData 的分析师克斯特(Samantha Custer)指出,从传统意义上的 “援助”(双边资金和优惠贷款)层面来看,中国要取代美国 “还不太现实”。实际上,中国的官方援助数据较难追踪,但有研究表明,中国政府每年的外国援助预算大概在 20 亿至 30 亿美元之间,与美国相比差距甚远。据 OECD 在 2023 年的统计,美国的外国援助金额高达 640 亿美元 。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学者希托(Paa - Kwesi Heto)以非洲为例说明,中国提供给非洲的资金中,“援助” 所占比例极小,很多资金是通过 “一带一路” 倡议进行的投资和贷款。中国政府称,在 “一带一路” 最初的十年间,对外投资已超过 2400 亿美元;并且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中国还承诺投资数十亿美元用于非洲的基础建设和发展项目 。
专家分析,中国对外推广 “软实力” 的方式逐渐向经济发展取向转变:在协助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建设工程的同时,也注重为中国企业开放投资的市场机会。如今,中国的对外放贷规模超过了任何国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双边债权国。
但是,接受中国的援助并非毫无风险。大规模借贷可能致使一些国家债务负担过重。此外,学者希托指出,许多非洲人虽然感激中国的投资,但也有人觉得 “中国把质量欠佳的产品输送到他们国家”;当地人与前去投资的中国企业之间也存在关系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围绕中企的人权争议。
不过,通过一系列经济援助举措,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已取得一定进展。根据盖洛普民调,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在非洲的声望有所上升,在 2023 年甚至略微超过美国。
有分析指出,若中国想要真正赢得人心,仍面临一些棘手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在当地社群建立信任,证明自己是公正的商业伙伴,而不单纯只是债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