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写专业研究,周末也来轻松一下吧,谈些和投资无关的话题,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昨日和友人深谈,告诉了我一组数字:
“清朝一个家庭需要的开支是22两银子,但平均收入只有20两银子。所以,清朝的百姓都需要做很繁重的工作,来支撑自己的生活开支,尚无结余。”
这是清朝真实的民生与财富累积的问题。
疫情三年,中小企业捉襟见肘,国企尚有往日留存收益和政府转移支付来支撑,但日子也不好过。这是企业部门。
个人部门方面,积蓄用光,失业率大增,物价却不降反增。
虽然中国的 CPI 比起欧美的动辄两位数甚至需要激进加息好多了,但逐渐涨价的食物、烟酒,也让人们每个月的开支越来越大,而能留存下来的积蓄越来越少。
再加上漫天的消费主义宣传,各种社交 APP 的生活方式炫耀,网红打卡地被热捧,鼓动着人们不停消费、花钱,而留存的财富越来越少,甚至月光、入不敷出,透支着信用卡和某呗。
真的需要花22两银子才够清朝人民生活吗?
我看不见得。
清朝也是盛世,物质文化非常丰富,出门逛市集、买小吃、酒楼、胭脂、青楼、手工艺铺子,是历史笔下的盛世。
萧条时期,消费下降,GDP 不振,所以需要刺激消费来提振整体经济循环。
人民花钱了,商家才得以有盈利,才能支付工人工钱,工人才能养活家庭,进一步消费,形成了良性循环。
所以今年解封后,上海也发了3轮消费券,引起了全市人民热抢。第三季度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前三季度,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64.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7月份实现转正,9月份同比增长0.3%。
但是经济比往年是大不如了,刚刚过去的双十一黯然落幕,各家平台选择不公开 GMV,实在也是因为今年下降太多。
所以,最终消费主义是推动经济的一大马车。在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里,今年唯有出口一枝独秀。拉动内需也提了很多年了,无奈最终还是得不到助力,原因还在于居民的收入和留存收益较小,财富缩水厉害。
看消费数据分为必选消费和可选消费。必选有粮油米面、日用品等,可选有汽车、金银珠宝等。今年必选大增但可选下滑,说明了居民没有钱,所以只能维持日常开销。而双十一基本卖的是可选消费,这也印证了为什么今年双十一的 GMV 下滑较多。
所以,我们真的需要消费主义吗?
有的人赚钱是为了买喜欢的东西,有的人则是为了留存财富实现增值和阶级越迁,有的人只是活在朋友圈拍照里。
人类活着就需要消费,推崇极简主义很难被大多数人坚持。打开某音、某书、某宝,走在马路上,随处可见都是广告。
有一部剧是讲人们活在电视台的广告中,靠跑步机攒里程来获得出镜机会,离开劳动的跑步机。但故事的最后,男主角只是换了间大一点的房间,吃起了苹果,但仍需要演出节目——不过是从简单、低级劳动变成了高附加值劳动,最终还是活在电视台搭台的框架中。
人生而不能自由脱离出俗世,活着就离不开商品社会的框架,而当生存必备的开销超出了人们工作所能积累的财富,996就不得不出现了。张五常所言,要取消最低工资限制,这样可以使劳动市场完全自由化,最大限度的压低失业率。但如果没有了最低保障,人们都去挤破头长时间工作却最终难以维持生活必备开销,这样的劳动有什么意义呢?
圣经诗篇127:2提到:“你们清晨早起,夜晚安歇,吃劳碌得来的饭,本是枉然”。由于原罪,人离开了伊甸园,到地上只有劳碌工作才有得吃,这原本是罪罚。
人们活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堆砌满了消费广告、lifestyle——每个阶层都有每个阶层的枷锁,都有被这个世界薅羊毛的方式。穷人花钱在吃食,富人花钱在奢侈品,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等穷人有了钱,自然也会学习富人的消费方式,也摆脱本身印在自身的穷人标签。
实现财富增值的准则只有一点——开源节流。虽然996不能让你财富自由,但996能压缩你的消遣时间,让你的消费下降,从另一方面给你节流。
民生富足,无非是买得起自己喜欢的商品和服务,同时还有财富的累积,向上的通道也能为有心人打开。但这种社会状态,目前我是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