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视角下的中美贸易博弈
供稿 · 罗斯巴德  |  2025年04月13日 1天之前
 
罗斯巴德
总管理员

在距离杭州不远的义乌,堪称全球拉链生产的 “心脏”。据说,这里的拉链产量占据了全球总量的 80%,全球知名的拉链生产商 SBS 拉链便扎根于此。不仅如此,义乌在全球小商品市场的影响力更是广泛,圣诞用品产量约占全球的 60%,人造花占 70%,饰品占 60%,甚至连袜子都据说能达到全球产量的 30%。 

面对高达 145% 的关税,义乌的生产商们会为出口前景忧心忡忡吗?事实证明,他们并不担心。很明显,没有哪个美国进口商会愿意支付如此离谱的关税。

一位义乌生产商调侃道:“要是 20% - 30% 的关税,或许还能让人认真对待。但 125%?145%?这简直就是在开玩笑。” 中国政府似乎也认同这一观点,曾表示将报复性关税提高到 125% 可能是最后一次调整,毕竟在如此高的关税水平下,双边贸易几乎难以开展。 

那么,倘若这场 “关税战” 持续下去,这些出口业务会就此戛然而止吗?据一位长期与多家义乌生产商合作的业内人士透露,大多数企业并不为此感到担忧。一方面,许多中大型生产商早已在东南亚布局工厂,一旦有需要,就能将产品贴上 “越南制造” 或 “泰国制造” 的标签,再转运至美国。另一方面,凭借义乌庞大的产业规模效益以及高度机械化的生产线,在全球范围内,又有谁能轻易取代其强大的生产能力呢?美国本土的服装制造业早已式微,可美国消费者每年对义乌生产的拉链需求依旧旺盛。除非美国人从此不再购买衣服,否则这种情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同理,饰品的消费需求也不会消失,并且依然会通过各种途径从义乌流向全球。 

当然,在广东省,部分小型生产商因美国订单取消而不得不暂时停产,这对许多家族企业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但中国企业家向来以创新能力著称,即便 “关税战” 持续,大多数企业最终也极有可能找到应对之策。所以,尽管关税对一些制造商产生了切实的影响,但无论事态如何发展,都不太可能演变成一场灾难性的危机。 

所谓的 “政治戏码” 

提及 “政治戏码”,很多人会将其想象成一场滑稽可笑的闹剧。但这种看法既不准确,也忽略了其中的关键。实际上,政治戏码是一套精心设计、分多幕展开的剧本,目的在于引发特定的反应。它并非完全虚假,而是为了对受众产生心理层面的影响。而且,政治戏码绝不能被轻视,它可能会带来极其严肃的后果,对现实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就目前而言,2025 年宣布的那些基于国家的 “对等关税”,没有一项真正被支付,而且看起来也不太可能会被支付。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所说的并非 10% 的基础关税,也不是针对特定行业的关税,比如特朗普对加拿大和墨西哥汽车进口征收的 25% 关税,或者对钢铝进口征收的 25% 关税。这些关税虽然较高,但进口商仍有能力支付。 

博弈背后的荒诞 

尽管喊着 “斗争!斗争!再斗争” 这样激烈的口号,但 125% 或 145% 这些不断攀升且高得离谱的关税数字,实在是带有闹剧色彩。几乎没有进口商会冒着巨大风险,提前支付这种天文数字般的关税,大多数会选择停止观望。然而,美国真的能离开其目前最大的成品和中间产品供应商中国吗?这似乎不太现实。以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复兴的汽车工业为例,如果主要零部件供应商一夜之间消失,汽车工业的复兴又谈何容易? 

果不其然,4 月 11 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发布了 “指导意见”,明确了关税豁免范围,其中包括计算机、智能手机和 “芯片制造设备”。这是否意味着对重要商品根本不会征收高额关税呢? 

更让人好奇的是,为何在这场 “关税战” 升级过程中,只有中国成为重点针对对象?欧盟虽然也有一些抱怨,甚至表示将对部分产品加征 25% 的报复性关税,但美国似乎并不觉得有必要做出强烈回应。至于其他国家,基本上没有太大动静。如果这是一场真正的 “贸易战”,这种情况正常吗? 

或许对其他国家的 “关税战” 只是虚张声势。那么问题来了,对中国的 “贸易战” 至少是真实的吗?大多数读者可能知道,特朗普对其他国家的 “对等关税” 已于 4 月 9 日暂停 90 天,唯独中国不在此列。经过几轮你来我往的较量,中美关税理论上已高达 145%(125% + 20%)。这意味着美国进口商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替代供应商。然而,通过第三国的转口贸易无疑还会继续,而且豁免清单可能会越来越长。 

直到昨天宣布暂停进一步加税之前,中国对美国每次提高关税的行为,都以类似幅度的对美商品进口关税作为回应,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未对美国的服务进口加税。 

如果这一切如同一场戏,那么这是一场完整的大戏,还是只是其中一部分呢?换句话说,欧盟领导层事先知晓这场戏的剧本吗?日本、墨西哥呢?

美国一直声称在等待中国的电话,却始终未明确表明自己的具体诉求,这难道不奇怪吗? 

不管怎样,社交媒体上很多人很难接受他们每天热烈讨论的事情可能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戏。比如,有人无休止地讨论特朗普不善于与中国谈判,或者他对股市暴跌 “感到惊讶”。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但仔细想想,公众往往被引导认为特朗普像周三宣布关税暂停这样的决定是临时起意。可早在 2024 年 12 月 12 日,他就几乎直白地表示过股市崩盘是在计划之中的。 

更合理的解释 

策划这一系列事件的幕后推手,无论他们究竟是谁,显然心里都清楚,哪怕不再对其他国家搞关税方面的 “虚张声势”,但要是真对中国实施超过 100% 的高额关税,并且彻底阻断转口贸易,那必然会在美国国内引发严重的物资短缺和通货膨胀危机。别忘了,特朗普团队里可都是些才华出众、积累了巨额财富的精英,这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他们岂会不懂。

由此不难合理推测,他们觉得这种极端状况不太可能真的出现。确实,美国新订单都取消了,从中国发往美国的新集装箱运输可能也暂时中断了。可大部分美国进口商早就未雨绸缪,提前囤好了充足库存,就等着应对可能到来的关税冲击。有消息称,直到 5 月 2 日,800 美元以下商品的特殊关税豁免依然有效。与此同时,众多中国出口商也早有准备,在东南亚各国建立了转口基地,继续打着其他产地标签销售产品。所以,对不少企业而言,表面上形势有变化,可实际业务并未受到根本性的冲击。

再看运往中国的美国农产品,中国海关已宣布,所有在途货物不受如今高得几乎让人无力支付的关税影响。所以,在短期内,这场 “关税战” 不太可能产生直接且实质性的效果。

然而在网络上,关于这些实际情况的讨论却少之又少。人们不去深入探究事情的真相,反而热衷于诸如 “债券市场刚击垮了白宫” 或者 “是日本逼了特朗普一把” 这类博眼球的标题。这些说法也许有几分道理,但还有一种更显而易见的解释,那就是这一切从一开始就是既定计划的一部分。毕竟,这和美国财长贝森特在 90 天关税暂停宣布前所说的内容几乎如出一辙。在最近一次美国银行家协会的讨论中,他还提及了联合美国盟友共同对抗中国的可能性。

没人会怀疑特朗普重振美国工业的决心,几十年来他一直都在强调这一点。可他从来没明确承诺过具体的时间安排,也没指明针对哪些行业。很明显,他不太可能把目标对准袜子或者拉链这类产业。那些高度机械化的高科技产业能实现他的目标吗?或许有可能,但即便如此,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与此同时,美国依旧离不开从中国进口商品。毕竟,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大规模替代中国的产能。

而且,如果关键政策总是朝令夕改,哪个企业家敢砸下重金去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呢?所以,美国方面迫切需要宣布达成某种协议,至少承诺在中期内保持政策稳定。

贝森特的议程

财长贝森特的言论更具体,也没有那么多宏大的口号。他宣称的目标仅仅是扭转局势,逐步削弱中国在贸易中的压倒性优势,防止这种优势继续扩大。

那这具体意味着什么呢?从现实角度来看,汇率调整或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可行途径。

当然,中国并非造成贸易失衡的唯一原因。西方大量印钞的货币政策、政府巨额赤字,以及对高性能芯片等高科技产品出口的限制(而这些恰恰是中国急需购买的),都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如此,过去几年,中国物价保持平稳,而美国和欧洲却面临物价快速上涨的问题,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价格差距每年都在稳步拉大。

即便如此,从 2021 年 1 月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已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了超过 14%,从 2021 年底的 6.37 一路降到了现在的 7.28。

对于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来说,棘手的问题在于他们对人民币汇率完全没有直接的影响力,因为人民币汇率完全由中国人民银行掌控。这是因为问题的关键并非美元被高估。单纯让美元贬值,比如对欧元贬值,根本无法改变当前的贸易局面。

当下,中国经济面临明显的内部压力。虽说失去美国这一出口市场不至于让中国经济 “伤筋动骨”,但要是同时失去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三大出口市场,那必然会导致大规模失业,这是中国无法承受的后果。当然,这是基于此次美国能有效阻止了从中国转口贸易为前提。

对中国领导层而言,鉴于当前经济增长乏力、商业信心不足的现状,很多人认为大幅调整人民币汇率不太现实。所以,这场关税战会不会正是某些 “大佬” 所期望的呢?

鉴于整个事件发展至今充满了荒诞色彩,我们不能排除这一切都是事先精心策划好的可能性。过去几天,有传言称在新加坡正在进行相关 “谈判”。中国首脑计划于 15 日访问马来西亚,于是有人猜测新加坡峰会或许也在筹备之中。

那么,一场和解是否正在悄然酝酿呢?